中新网北京12月23日电 (记者 马海燕)为纪念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召开25周年,凝练中国教育扶贫、助力女性发展经验的学术表达,教育、女性与可持续发展论坛2020——“教育扶贫与女性发展”专题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供图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12月22日,为纪念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召开25周年,凝聚研究力量,凝练中国教育扶贫、助力女性发展经验的学术表达,教育、女性与可持续发展论坛2020——“教育扶贫与女性发展”专题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作为全国妇联所属的国家级慈善基金会,在全国妇联党组领导下,始终把助力脱贫攻坚、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首要任务,积极主动适应新发展新挑战,以专业高效的运作能力、严格健全的管理机制、务实创新的公益实践,推动项目运作模式不断深化。
6月30日上午,中非妇女论坛妇女教育与减贫分论坛上,7位中外嘉宾围绕促进妇女减贫赋能、实现妇女全面发展作主题演讲。消除贫困和实现性别平等是人类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也是全世界妇女的共同期盼。如何携起手来,深化妇女教育与减贫合作,让更多妇女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听听她们怎么说。
清晨,广西环江县下南乡景阳村的毛南族妇女谭柳怀,走到山脚下对着山坡一阵呼唤,不一会儿,不同方向就传来了草树被触碰的声音,一头头黑色的山猪哼哼着扇动大耳叶,纷纷从山上跑下来,聚在谭柳怀的身旁,它们中有的是大猪带着小猪,小猪前后跑来跑去,极为可爱。
告别“女儿的命”“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东乡”,东乡脱贫看妇女。编者按:25年前,在北京举行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中国提出“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妇女峰会上强调,中国将更加积极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支持妇女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和梦想。“深贫县”甘肃东乡妇女脱贫的故事,既是中国减贫的缩影,也是中国推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
自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塔勒德镇恰普河村在全国脱贫攻坚的洪流中一直不断跟进,在扶贫帮困中,除了产业帮扶,教育扶贫也是主要途径,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也是一个祖国的未来,教育扶贫是最能够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方式。
海燕和马燕(右)在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直播带货。新华社记者冯开华摄新华社银川2月5日电(记者马思嘉)临近春节,年货供不应求,摆西彦和电商扶贫车间其他女工每天都要忙着分拣包装、打单发货、直播带货,往往要忙到晚上11点多。令她欣慰的是,无论多晚回家,她都能吃上丈夫做的热饭。
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指出,在中国乡村留守的老人、妇女、儿童中,庞大的女性群体不仅是照料老人、儿童的主要家庭支柱,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各方应当共创共建,实现助力乡村女性的集合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脱贫攻坚战中更加重视妇女的参与和受益,出台一系列扶持妇女脱贫的政策和举措,为贫困妇女脱贫致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引导广大妇女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半边天”力量。拓展就业渠道。在河南省尉氏县水坡镇李岗村的扶贫车间里,20多台缝纫机“哒哒哒”的声音此起彼伏,31岁的车间主管钟艳红在工位间来回穿梭,指导缝纫技术、处理机器故障。这是河南省“巧媳妇”工程的一个项目点。“巧媳妇”工程通过引导女能人创业办项目,以各类巾帼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社等为平台,帮助农村贫困妇女、留守妇女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脱贫。
妇女是脱贫攻坚的受益者,更是参与者和贡献者。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新时代妇女扶贫减贫工作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将用心用情用力帮扶与调动妇女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合起来,组织动员广大妇女奋力投身脱贫攻坚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