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改版后新增广告解锁,广告开始5秒后用您发财小手点右上角关闭,即可继续阅读●○文:沧海寻梦人编辑:沧海寻梦人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切勿对号入座○●那一年,我19岁,是个初中毕业就下乡插队的知青,说来也巧,分配到了陕北一个小山村,刚到那的时候村民都说我是个“害”
大多数知青从下乡到回城都是待在一个社里,而我却是在两个不同的农村生产队待过,体验了两种不同的知青生活,一个是距离昆明一千多公里的边疆陇川县的章凤傣族屯兴社,另一个是距离昆明30多公里的大板桥花箐村汉族生产队。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我毅然选择投身到了农村事业当中,成了一名知识青年。虽然我怀着满腔热血,并且做好了长期吃苦的心理准备,但是等我来到江西一个偏远农村的时候,那里的生活条件还是让我大吃一惊。一年到头,他们吃肉的次数一只手都能数过来。
在农村,那时的管理体制是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生产队是最基本的核算单位。生产队会计是个很重要的位置,无论是生产队几个干部的合作还是普通社员的劳动收入都要通过会计的手来兑现,当了会计,也让我更多的了解了农村,了解了农民,了解了生产队。
文/董文文我家里兄弟姐妹三个,我是老大,有两个弟弟。1976年正是上山下乡的高潮,根据当时的政策,作为“知青”的我下乡了,我的一个弟弟就可以留城里。大弟弟比我小一届,明年毕业他就可以留城里工作。我们是柳州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的子弟(简称柳汽)当时厂里都招收子弟进厂。
我是一名青岛知青,也是插队知青中为数不多的高中毕业生。在昌邑县插队落户期间,我爱上了队里的记工员,最终顶着父母反对同学们嘲笑的巨大压力和他领取了结婚证。婚后第三年,我考上了山东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在省城工作,我和我丈夫过起了牛郎织女一样的两地分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