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到来。在中华民族音乐的百花园中,侗族大歌以其独特而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演唱方式、多声形态、调式节奏等受到国内外音乐界广泛关注和研究。其在2006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于2009年入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内蒙古日报 绿草为毡,蓝天作幕。8月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足球赛,在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西苏木草地足球场举行。参赛的两支球队都来自基层:一支是来自云贵高原的贵州省榕江县罗汉果足球队,另一支是来自北疆草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足球队。
来源:中国文化报 那达慕大会上,当地乌兰牧骑载歌载舞欢迎游客到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草低遍地花……”夏季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绿浪翻腾。8月5日至7日,新巴尔虎右旗第二届牧歌故乡那达慕村晚火热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与牧民相聚草原,共享那达慕盛会。
6月10日,贵州省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示活动在黎平县肇兴侗寨举行,来自黔东南州各个地方的3120名侗族歌手与当地群众、游客欢唱侗族大歌,他们以侗寨为背景,田园为舞台,合唱《蝉之歌》《十二月劳动歌》《天地人间充满爱》等歌曲。
来源:动静“贵州文化充满神秘感,侗族大歌和傩戏真好。”“内心很震撼,演员们精湛的演技、精彩的表演让人意犹未尽!”……1个月、6座城市、10余场演出……大型民族舞剧《天蝉地傩》巡演每到一处,动人的故事、精彩的表演,都为当地观众展现了独具特色的贵州民族文化魅力,赢得众多观众热烈反响。
1月5日至8日,由中国驻日本名古屋总领事馆主办的第18届名古屋中国春节祭在名古屋市举办。贵州凯里学院民族艺术团师生将原汁原味的贵州民族民间歌舞艺术带到名古屋中国春节祭的表演现场,连续几日为海外观众和旅日华侨华人、留学生倾情上演。活动现场。
2023年,侗族大歌专场表演走进中南民族大学。黎平县委宣传部供图【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89】贵州的山,青绿无边。山谷间的云雾,缥缈梦幻……“饭养身歌养心,大歌千年唱,梯田世代耕……”一缕仙乐般的歌声袅袅传来,我们知道,侗寨到了。
【一线讲述】编者按: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文化建设中,音乐在涵养人文底蕴、挖掘文化特色、陶冶情操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也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有文化工作室】2月2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联合主办,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支持的《我的“村晚”我的年》小年“村晚”直播活动在京举办,国家公共文化云和央视频直播。
中国文艺志愿者服务日主题活动在益阳市湘西州举行 华声在线5月24日讯(全媒体记者 雷鸿涛 李璇 通讯员 黄馨怡)5月23日至24日,“与人民同行”强基工程——第十一个中国文艺志愿者服务日主题活动,在益阳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举行。
红网时刻新闻5月24日讯(记者 胡弋)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与人民同行”——湘鄂粤桂中南四省区文联文艺志愿服务活动近百名志愿者走进湘西州矮寨小学、溶江小学,为那里的孩子们送去了篮球、油画棒、绘本书籍等节日礼物,并开展了两场独具四省区特色的文艺志愿服务演出,用艺术为孩子们的未来插上
穿越千年非遗,传颂贵州文化。8月17日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文化和旅游部录制的大型文化季播节目《非遗里的中国》贵州篇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苗绣、侗族大歌、牙舟陶等30余项极具贵州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展示了贵州非遗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