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胶囊琥珀中的恐龙诞生于白垩纪中期的诺曼森阶段。白垩纪中期,正是地球历史上地质变化最强烈的时期之一,盘古大陆进一步分离及破碎化,各地发生了强烈的海底扩张和频繁的火山活动。接下来物换星移,生物统治权交替、人类诞生、社会形态无数次分裂重建。恐龙在这个蔚蓝星球称霸了1.
两只叠压保存的达泰龙复原图(绘图Kaitlin T Lindblad)甲辰龙年到来之际,两只晚白垩世的甲龙登上了专业期刊《脊椎动物解剖学·形态学·古生物学》。它们发现于2016年江西升会昌县贡水河沿岸的道路施工工地,古生物学家整整花了七八年,才成功将其破碎不堪的化石骨骼拼接复原。
文 | 韩琦(香港理工大学教授)明清之际和晚清时期,西方科学两度较大规模传入中国,而近代科学在中国的真正发展则始于20世纪初。从科学史的角度看,中国本土科学家的成长、科研机构的建立,以及科学精神的养成,乃是近代科学在中国得以扎根的主要因素。
龙年探访寻“龙”人——专访古生物学家、河北地质大学终身特聘教授季强2月18日,河北地质大学的学生们还在放寒假,本该安静的校园却格外热闹。近期,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团体和古生物化石爱好者成群结队地来到这里参观游学,校园里最热闹的地方就是地球科学博物馆,又称“恐龙馆”。
来源:人民网人民网北京9月12日电(杨春燕、舒克里)今年夏天,在北京798艺术区遇见博物馆进行全球首展的“2亿年的地球记忆——恐龙化石特展”在社交平台上成了北京“遛娃的好去处”,科学和艺术的交融,为大小恐龙迷们带来了一场亿万年前地球生命摇篮的穿越之旅。
10月20日,中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恐龙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董枝明教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董枝明是世界著名古生物学家,他被誉为中国“恐龙先生”,他1937年出生于山东威海,自幼对古生物充满浓厚兴趣。
曾任全国妇联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是我国著名的女地层古生物学家。她长期从事地层古生物和微体古生物的教学和研究,所建立的“微体古生物微机辅助研究系统”有效应用于新生代浮游有孔虫的自动化鉴定,为中国微体古生物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贵州省地质博物馆负一楼,在玻璃笼罩的化石修复研究室内,古生物学家正稳坐操作台,借助精密的仪器,全神贯注又小心翼翼地进行着化石清理与复原工作,力图将沉睡超过上亿年的化石“唤醒”。英文链接:Talented restorers bring fossils to life 见原文链接。
3月22日,“2024年佛山市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希望行(禅城段)”来到佛山市同济小学,结合校内“零碳童行 绿美同济”第十七届科技节,邀请专家到校,向学生介绍恐龙的秘密,让学生了解古生物知识。王文利正在朝学生展示化石。
还记得十年前“一个人的毕业照”吗?2014年,北京大学2010级古生物学专业学生薛逸凡,因一个人拍了全系的毕业“合影”,让不少人关注到了古生物学这一“冷门”专业,被称之为“北大最孤独专业”“一人旷课全系放假”。
安特生是瑞典著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在人生最富创造力的岁月扎根中国。他开创了仰韶文化的研究,拉开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的大幕,成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安特生的主要学术遗产收藏在瑞典东方博物馆。从北极探险家到中国考古先驱,他的一生充满冒险与突破。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代表委员履职记◎本报记者 陆成宽“上个月,我刚在浙江杭州调研走访了几所小学,专门开了小型座谈会,与校长、老师交流,了解科学教育开展情况。”2月20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星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新年伊始,他就开始为今年的两会提案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