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事业是惠及社会大众的事业,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这些内容形成了层层递进的内在联系,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品牌,定义有很多,ABC美好社会咨询社基于过往研究和实践,综合文献资料,给品牌有过一个定义:品牌是一个机构或组织的标识,它在受众心目中是简单、独特却又稳定、一致、积极的联想,它是机构或组织的使命愿景、企业文化、产品服务等与该机构或组织有关的有形和无形的一切概念或事物的总和。
12月27日,慈善法修订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审议,这是现行慈善法从2016年9月1日实施以来的首次修订,有利于进一步营造慈善事业全面、快速、有序发展的良好法治环境,引导慈善事业规范健康发展。
当前,“共同富裕”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与之相关的名词就是“第三次分配”。什么是“第三次分配”?它主要通过什么途径实现?11月23日,以“汇聚慈善力量 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慈展会线上开幕,在北京、深圳同步启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报告明确提出,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党中央明确把慈善事业上升到国家战略体系层面,意义重大。
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 题:更好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聚焦慈善法修订草案四大看点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乐善好施、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我国现行慈善法自2016年施行以来,在保护慈善参与者权益、规范慈善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新的政策环境下,以慈善为导向的第三次分配成为国家基础性制度安排,企业投身公益慈善事业则应该开始更多地关注其公益慈善投入的社会成效,追求更大的社会效益,在第三次分配中更有担当,真正助力“共同富裕”。
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时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每年9月5日是“中华慈善日”。当前,社会对于慈善事业关注度越来越高,“人人心怀慈善,人人参与慈善”逐渐形成一种社会新风尚。如何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更好地以善行义举传递爱的力量,是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一道“必答题”。统筹聚力,夯实慈善工作体制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