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日22时左右,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在崇明基地成功孵出第一尾人工繁殖成功的中华鲟,截至昨天(10月8日),该幼苗身长已达18毫米,同批诞生的近5000尾中华鲟宝宝均健康成长。
近日,2024年长江鲟野外天然水域产卵场改造与自然繁殖试验取得成功,为实现长江鲟野外种群重建迈出了重要一步。该试验在长江宜宾江安段进行,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等多家科研单位组织实施。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图片来源:三峡集团记者从三峡集团获悉,10月底,三峡集团2023年度中华鲟人工繁殖工作圆满结束,共繁殖中华鲟鱼苗120万尾。本年度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工作于9月17日开始,至10月底结束,分三批次对成熟的中华鲟亲鱼进行繁殖,亲鱼产后恢复情况良好。
中新网宜昌3月27日电 题:全人工繁殖中华鲟如何适应自然环境?记者 郭晓莹又到放流季,一批子二代中华鲟将陆续踏上“回家”的旅程。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物种保护技术学科组组长杜合军博士近日接受记者专访,揭秘这些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如何“学习”适应自然环境。
长江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00年左右野外自然繁殖停止,2022年7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长江鲟野外灭绝。针对长江鲟的濒危现状,相关科研单位加强了人工繁育和增殖放流。位于四川宜宾市长宁县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基地,是国内重要的长江鲟人工繁育基地。
10月1日,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在崇明基地成功孵出第一尾人工繁殖的中华鲟。截至昨天,幼苗身长已达18毫米,同批诞生的近5000尾中华鲟宝宝均健康成长。这是上海首次成功实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填补了该项技术在长江下游及长三角地区的科研空白。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裸腹鲟野外种群数量稀少,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眼下正是裸腹鲟排卵的最佳时期,位于新疆伊犁巩留县的鲟鱼养殖基地,繁育人员成功采集了8万粒裸腹鲟受精卵,成活率首次超过60%。
2023年11月7日,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河心岛的中华鲟宜昌实验站繁殖基地,技术人员检查中华鲟幼苗的健康状况。据三峡集团介绍:截至10月底,2023年度三峡集团共繁殖中华鲟鱼苗120万尾,繁殖数量创中华鲟人工繁殖工作40年来的新高。
极目新闻记者 曹磊通讯员 朱文欢 朱滨 阙延福作为国家珍稀保护动物,中华鲟的人工繁育牵动人心。一头成年的中华鲟什么时候最适合进行人工繁育?达到怎样身体标准的中华鲟更合适准备人工繁殖?这些答案在三峡珍稀特有水生动物种质资源库活体库里可以找到答案。
10月15日,荆州市中华鲟保护中心全人工繁殖基地工作人员帮助子一代雌性中华鲟排卵,并采卵。每年10月至11月是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期。自10月8日启动2024中华鲟子二代全人工繁殖工作以来,该中心获取约120万粒受精卵。这意味着将降生成千上万个“鲟宝宝”。
【来源:新闻晨报】制图/潘文健记者昨天从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获悉,该中心在崇明的基地近日成功孵出近5000尾中华鲟宝宝。这是上海首次成功实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填补了该项技术在长江下游及长三角地区的科研空白。
中新社宜昌11月6日电 (唐东军 张德志 叶孜)据三峡集团6日消息,截至10月底,该集团2023年度共繁殖中华鲟鱼苗120万尾,繁殖数量创该集团开展中华鲟人工繁殖工作40年来新高。本年度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工作于9月17日开始,至10月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