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它之所以在农村世代相传,永不衰退,是因它源于农村生活,是农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的有用经验,浓缩着他们的智慧,蕴藏着深奥的生活哲理,对后人有一定的指导价值,而且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非常接地气,内容丰富,涉及到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
无论是过去还是如今的农村,人们常常被诸多规矩束缚,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干,规矩讲究繁多。这既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文化,尽管毫无科学依据,但其中有些一直得以保留。例如,结婚的时候讲究门当户对。在传统观念里,门当户对意味着双方家庭在经济实力、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方面旗鼓相当。
建筑律法中对“门”和“户”都作了严格的要求,用以区分不同的社会地位,在过去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社会等级是极为严格的。不管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居家建房,都必须严格按照律法来修建,否则,将会因违反规定而被处罚。
门,人由此进出,暑热时敞开纳凉,冬寒时紧闭保暖,关上门即是私密空间。在古人万物有灵的思维中,门的种种功用获得了神秘主义和想象力的加持,成为辟邪、祈福之处,由此产生了祭祀、门神、春联、时节门俗、风水等种种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