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火箭炮是我志愿军入朝时才从苏联紧急购进的威力最大的重型火炮,始终由志愿军总部直接掌握。它是四五十年代世界炮族中的贵族,在志愿军里尤受宠待。朝鲜北部拥挤不堪的山道上,火箭炮队从来都是一路绿旗,畅行无阻,所有车辆行人一律为之让道。
在70多年前有一件史诗级的武器,这种武器在二战的欧洲战场,展示出了强大的威力,而这就是二战时远近闻名的喀秋莎火箭炮,这种独特的火箭炮能够在短时间内给予敌人以重大的杀伤,其战果也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后来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拉开序幕。在入朝作战初期,志愿军在重武器方面更是与美军存在巨大的差距,随着苏式装备的换装,志愿军的武器装备有了很大的改善,在轻武器的火力投射方面与美军相比已经丝毫不落下风。
而且炮弹打的是突然性,讲究的就是雷霆万钧、泰山压顶,你拿火炮慢吞吞的狂轰2个小时可能只有前两分钟能给敌方造成有效杀伤,敌人又不傻,他哪会原地站着给你打,在炮击开始之后,立马就会躲到散兵坑,猫耳洞等等的埋伏圈里,而喀秋莎突出的就是一个快字,想象一下,20门火箭炮瞬息之内就能将320颗火箭炮,呼啦啦地砸到敌人的脑门上,而且作为车载武器,喀秋莎有着牵引式火炮无可比拟的机动性,在齐射之后,油门一踩,轮子一转,就能赶在敌方炮火反击来临前成功转移。
1941年7月14日,德军攻占苏联军事重镇奥尔沙,为抢占先机,加快纵深推进,德军利用缴获的苏军宽轨列车连夜向奥尔沙火车站运送前方补给。两个小时后,遮天蔽日的数条火蛇咆哮着扑向奥尔沙火车站,短短10秒之内,两个连的德军运送部队连同数十辆运输车被炸上天。
在国庆期间,一部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长津湖》火遍网络,长津湖讲述的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东线作战部队的真实经历,他们凭着钢铁意志和无畏的战斗精神奋勇杀敌,全歼美国王牌作战部队“北极熊团”,打出了中国人的气势。
1941年7月14日,在奥尔沙地区东部森林中苏联第20军的一个防御点附近,伊万-弗莱罗夫上尉的炮兵连攻击了对面的德国阵地。此次打击行动中该炮兵连装备了新式武器BM-13,这在当时是绝对机密,德军不知道这种武器的存在。
1941年6月22日凌晨3:45,随着一声炮响,以德国,苏联两国国运,乃至全世界发展走向为代价的豪赌,在东欧大地上,上演了,数百万计的德国士兵,上千辆坦克,上千门火炮组成的钢铁洪流,分成三路,向苏联大地上杀了过来,德国的钢铁洪流在苏联大地上,那是一路狂飙突进,有一种人挡杀人魔挡杀魔的劲头,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同志,收到了德国小胡子发出的关于地球争霸战的邀请函,来吧老铁磕一下,咱们一战定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