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山多水密、河山壮丽的景象,也藏在其中。翻看河南地图,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以“阳”字结尾的地名特别多,数量居全国首位。古人命名命地名多以阴阳为基本法则,所谓”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中国早期的城市多依山傍水,故地名有”阴“、”阳“之分。
有人质疑:古人“山南水北谓阳”的定义不对!你看看:“沔阳”明明在汉水即沔水之南,那就应该叫汉阴或者沔阴哪!为何叫“沔阳”呢?还有汉阳、襄阳都在汉水之南,怎么都不称汉阴、襄阴,而叫汉阳、襄阳呢?这个问题呀,不说易经阴与阳,就事论事话也长啊!
“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代表了万事万物所包含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中国的地理上,因为我国大多的山脉如燕山、秦岭、大别山、南岭、昆仑山等大山为东西走向,大部分的江河如黄河、淮河、长江也是南北走向,我国又属北半球,太阳的方位多在南方,因此就有了“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很多关于“阴”、“阳”的解释。《毂梁传·僖公廿八年》:“水北为阳,山南为阳。”许慎《说文解字》:“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进一步指出:“山南曰阳,山北曰阴;水北曰阳,水南曰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