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这个看似神秘而又神奇的武器,其发展历程却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故事。在200多年前的美国,一艘由一个人操纵、脚蹬驱动的潜艇诞生了。通过一系列的改进和技术突破,潜艇的面貌逐渐改变,成为如今强大的武器系统。本文将带你深入探索潜艇的发展史和工作原理,让你感受到潜艇的惊人进化之旅。1.
潜艇自19世纪逐渐兴起,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广泛应用,现已成为各国海军建设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不仅肩负起攻击敌方舰艇及陆上目标、长期隐蔽侦察、突破封锁深入敌方海区突袭等军事作战任务,还被用于海洋勘探开采、搜索救援等民事领域,核动力潜艇更是国家二次核打击力量中最为可靠的“杀手
据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报道,美国海军11月1日称,调查人员已经查明,“海狼”级核潜艇“康涅狄格”号上个月在南海潜航时撞上的不明物体为一座此前未知的海底山。这艘价值造价超过30亿美元、配备有高端设备和技术的潜艇,究竟是为何却撞山了呢?
航行状态是潜艇特有的战术技术性能,它是指潜艇在水面和水下不同深度航行时所处的各种状态。潜艇指挥官必须根据战术需要、海区条件、机械状况等情况,选择适当的航行状态。具体来说,潜艇的航行状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水面航行状态。
在神秘的海洋之中,潜艇潜伏于海平面以下,拥有很强隐蔽能力,不过水下对于潜艇而言既是优势,同时也有一定的风险,因为水下漆黑一片,潜艇潜航时,基本都是“抹黑”的状态,那么,看不见对方的情况下,在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二战时代中,潜艇是如何辨别敌方舰艇,辨别自己的位置的呢?
深潜在海里几百米位置的潜艇,能见度基本为0。那么它是怎么辨别方向,又是如何知道自己有没有被敌方发现的呢?潜艇在海里如何辨别方向?虽说潜艇所在的环境一般都无法目测行驶,但在科技的支持下,雷达、声呐等探测导航系统就是它的“眼睛和耳朵”。
图为《蛟龙行动》大年初三下午到电影院看了《蛟龙行动》,超乎预期的好看。在看《蛟龙行动》之前,我也看到了网上很多有关这部电影的评论,大部分评价比较低,所以一度也犯嘀咕,要不要看。但是出于对军事影片的偏爱,还是走进了电影院。
想当年,局座在2013年参与了《防务新观察》这一节目,在节目里他提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论调,也就海带反潜艇。当然,这里说的并不是真的海带,而是养殖海带的时候使用的尼龙绳,在浅海地带很容易缠绕潜艇的螺旋桨,从而限制潜艇的行动,甚至是威胁潜艇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