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药典对黄芪的记载,“甘,微温。归肺、脾经。能够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每天用量为9〜30g。
黄芪不仅产地众多,品类也十分广泛,例如像我们熟知的红芪、子芪、死芪等都是我们经常能遇到的,但是这些黄芪当中,并非所有的黄芪都能食用,而真正比较受中医青睐的只有2种,一种就是甘肃所产的卜奎芪,这类黄芪一般都是选用中心主根,片型较为均匀、色泽鲜亮、具有独特的香气,气味清香而浓郁,最主要的是卜奎芪中所含有的黄酮、皂甙类成分更是普通黄芪的10倍之多。
《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规定,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 var. mongholicus Hsiao或膜荚黄芪A. membranaceus Bge.的干燥根,红芪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干燥根,二者均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
是多发性骨髓瘤三期癌症患者柳荆,2014年12月9号,柳荆被确诊了多发性骨髓瘤iss三期,化疗结束后,我选择了中西结合,每天都是吃一碗药糊配上两个鸡蛋当早餐,还有两大碗的中药,苦苦麻麻已经吃了好多年了,之前我在文章也给大家分享过,我经常去药店买大量的黄芪,一斤一斤的往家里称,这些黄芪通常被我用作我中药的配料,有时候也会煮着吃,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当我身体出现以下的四种情况的时候,是不适合喝黄芪汤的,虽然黄芪是补气之王,但我也要时刻的警惕它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