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其兼具思想性和实践性,既能够与中小学日常教学活动相结合,又能超出日常教学活动的范围,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合作能力、思辨能力的发展,符合政策导向和教学改革趋势,项目式学习得以在中小学实践中广泛应用,成为常态教学的重要补充。
在中国,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简称PBL)已经不再是新名词,但要做好却不容易。上海筑桥实验小学自建校之初就将PBL融入科学课程基因中,其中科学课程是实践PBL的主阵地。如今6年过去了,学校PBL实践下的小学科学教育怎么样了?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青岛6月25日讯(记者 孙军)今天,青岛市市北区教体局隆重举行儿童项目式学习(PBL)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此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全国第一个由教育行政部门成立的儿童项目式学习研究中心诞生,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活动嘉宾合影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丹麦奥尔堡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于问题和项目教学法研究中心主任杜翔云,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未来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凯进行大会致辞,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副院长孙波主持本次开幕式。
近日,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专门就科学教育进行会商,提出将合作加快建设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作为一名中学校长,我热切期待借这次合作东风,解决我国中小学在科学教育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补齐教育体系中的这块短板,充分发挥科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让更多的青少年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方法,成为未来献身科技事业的创新人才。
2022年教育部新版课程方案提出“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提倡“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等全新教学目标和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随着我国发展壮大,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刻不容缓,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需要提升基础科学研究,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