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中国考古学者在陕北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发现了一座史前古城遗址,经过挖掘,基本可以确认石峁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组成,而规模远大于良渚古城和陶寺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最大规模的史前古城。
在中华文明的漫长历史中,追溯起源一直是历史学、考古学和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热门研究方向。近期引起广泛关注的考古发现位于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被学界确认为夏朝晚期都邑,然而这一发现催生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夏朝的早期都城究竟位于何处?
要知道,夏商周断代工程得出的夏朝始建于公元前2070年左右的结论,是在偃师商城建设于公元前1600年的基础上,参考《竹书纪年》记载的“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而得出的,并不是基于考古发现。
夏朝之前是尧舜古国时期,这个历史事实恐怕没有人会提出质疑。特别是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两大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的成果公布,夏朝中晚期都邑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尧都在山西临汾陶寺的结论得到了考古学界的一致公认。
2020年,在最顶级学术杂志《natrue》,以宁超为第一作者发表了《Ancient genomes from northern China suggest links between subsistence changes and human migration》,文中介绍了黑龙江流域、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黄河上游地区55个古代样本的数据和分析。
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最新消息说,该所付巧妹研究员团队和国内多家考古文博及高校研究机构合作,最新通过古基因组研究分析,揭示石峁人群主要为本地起源,也证明石峁文化与陶寺文化有关人群之间有密切的母系遗传联系。
几天前,2022年6月发表的《Ancient Mitogenomes Reveal the Origins and 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Neolithic Shimao Population in Northern China》一文,以薛嘉阳为第一作者,包括了中科院古脊椎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共同参与的一篇论文,介绍了古代石峁遗址及相关人群172个古代mtDNA数据,结果显示,石峁人群是黄河流域本土石器人群的延续,与现代人中的北方汉族最为接近。
嘿,要说这“陕西石峁遗址为啥不是黄帝都城遗址”,这里头的门道可真是够有意思的!先瞧瞧这考古学证据,那可真是“相当给力”啊!目前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里,居然连一个能直接指向黄帝的“蛛丝马迹”都没有,啥文字、铭文、遗物,统统不见踪影。
在陕北高原的黄土沟壑深处,一座沉睡四千年的石砌古城正以惊人的姿态重现人间。石峁遗址的发现颠覆了人们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知,其宏大的城垣结构、精美的玉器文物与复杂的祭祀体系,不断挑战着考古学界的传统认知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