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12月17日讯(通讯员 王一凡 记者 陈咏)办公室内,技术人员娴熟地进行电脑操作,粮仓粮库内的通风除湿装备便运作起来,大屏幕上显示的反映示范田中苗情长势、土壤墒情、温度湿度等数据指标不时闪烁跳跃。
来源:科技日报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跟随江西省科技特派团修水水稻团(以下简称“水稻团”)成员、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稻所”)专家,一同前往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山口镇。专家们要为当地的菌根共生稻新品种“赣菌稻1号”测产。 晌午时分,车辆驶入该镇桃坪村。
中新社长沙3月21日电 (记者 唐小晴)时下,中国各地春耕春管正陆续展开。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应用到传统农业生产中,各种新技术、新模式涌向田间地头,中国农民从“会种田”向“慧种田”转变。在湖南祁阳市观音滩镇润晖育秧中心,层层叠叠的育秧盘“吐”出新绿。
一、智慧农业:前景可期智慧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璀璨明珠,正以其强大的科技力量,引领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融合应用,智慧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市场规模迅速增长。
中新网新疆可克拉达10月7日电(记者 程小路 赵雅敏)戈壁滩、盐碱地,都挡不住中国人开荒种地的热情。近日,记者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多个农业园区和示范基地,看到无人机、机器人、智慧大棚、数字化管理系统等“扎根”田间地头,以更少的能源消耗,种出更优质的农作物。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我国南方的复杂地形一直在给水稻机械化种植提出挑战,也成为我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一大短板。在水稻第一生产大省湖南,今年把集中育秧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工程,并将在春耕生产期间正式投入使用。
10月26日,走进潞城区微子镇西靳村的蔬菜大棚,一阵暖意袭来。棚内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黄瓜、西红柿、豆角等蔬菜长势喜人,农户们正拿着剪刀为蔬菜修剪枝叶。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让农民的“钱袋子”更鼓?
来源:经济日报未来,怎么种田?在三湘大地,越来越多的智慧农业装备从实验室走向广袤田野、大显身手。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农业生产方式悄然“耕”新。种子走上流水线,种田不再“看天吃饭”。在位于湖南益阳的富佳科技有限公司,育秧播种流水线只需1.8秒就能出一盘秧。
图为在南昌县大田农社管辖的田野上,收割机正在收割早稻。 刘力鑫 摄中新网南昌7月19日电 题:科技赋能“江南粮仓”农业“智慧”转型中新网记者 吴鹏泉盛夏时节,风吹稻浪,金穗颔首。在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大田农社金灿灿的稻田中,一台台收割机开足马力忙碌作业,割稻、脱粒一气呵成。
“民以食为天”,这句老话至今依然掷地有声。农业,作为人类生存的根基,始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农业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2025年,农业发展的方向究竟在哪里?今天,我们就从土地到餐桌,聊聊这场温暖的变革。
编者按: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5G网络。商用5年来,5G已经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各行业各领域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电子报特开设“5G赋能千行百业”专栏,以身边人、身边事,讲述5G带来巨大变化的生动故事。敬请关注。
风吹稻田千重浪,又到一年秋收时。8月28日,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千亩水稻核心区正式开镰收割,收割机在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内往来穿梭,割稻、脱粒、碎秆等工序一气呵成,沉甸甸的稻穗“变身”金灿灿的谷粒,就此拉开四川眉山140多万亩水稻收割大幕。
时下,在中国农村悄然试行推行的耕作方式的改变,封闭农田水井,变水浇地为旱地,靠天吃饭。由此引发的思考是,农业发展受阻,农村剩余劳动力骤然增多,中国农业将该何去何从?欢迎有识之士,各抒己见,踊跃参与问答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