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东汉永元十二年,都城洛阳收到了一封从西域寄来的文书。文书的内容异常简单:远在玉门关外的一位老人因年事已高,万分思念故乡,请求回朝颐养天年。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
都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句话并不是全无道理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典型案例也不在少数。在古时候,有弃笔从戎,经过一番作为,建立功绩,被封侯于万里之外的班超,而在近代时期也有放弃手术刀,拿起笔杆子,用一个个文字,组成一句句犀利的语言,唤醒人们麻木的内心,成为被后人传颂的大文豪。
“投笔从戎”班超:真正聪明的人,都很有信念感音频:00:00/13:48。志士振臂一呼“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就有一大群知识青年慷慨投笔,唱着《知识青年从军歌》共赴国难: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