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知道东北话都是在春晚上赵本山开始的,本山老师的作品,不但给人带来了欢笑。东北方言其实也是分很多区域各不相同,但大多数词汇是相通的,因为相当一部分时间我国东北地区有很多满族人居住,经过多年的交流融合,很多满语也融入到汉族生活的沟通中来,这就是东北话的一部分是来源于满语的词汇的原因,比如:有个歌手雪村有一首歌叫《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有句歌词唱的是“俺们那嘎儿都是东北人”,这其中的“嘎儿”,是“嘎搭”的儿化音,“这嘎儿”“那嘎儿”就是“这里”“那里”的意思。
中国语言博大精深自不必说,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土语,这是当地文化的一种体现,其实在咱昌平,日常生活中也会用到一些方言土语,可能就是自己用惯了没有感觉而已,或许当你走出昌平来到其他地方旅游的时候,才会发现,原来很多你说的话人家听不懂/(ㄒoㄒ)/~~那么到底咱们平时说的哪些话属于
东北话常用土语方言语音翻译:1.隔路—泛指人的个性强,不愿与人交流,不合群。2.得瑟---泛指人不稳重,做事爱出风头。3.麻应人----泛指看到某些事物后一种不自在的反应,有起鸡皮疙瘩的意思。4.嘎咕----泛指事物比较与众不同。5.小嘎----就是指十多岁的小孩。6.
东北方言,其使用范围为东北地区,即: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的东盟五市、承德、秦皇岛。其语音高亢、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词汇幽默、生动、诙谐,还略带有一点儿夸张,这种与普通话的不同形成了东北方言独有的特色。
民国三年(1914年)二月十五,吉林省,滨江道。松花江水在料峭春风的吹刮之下,已经有了开化的迹象,冰层渐薄,住在江沿的人家,会在夜里听到令人胆战心惊的破裂声。在松花江的一个急拐弯处有一个山口,属于穷山老屯——这一带苇荡子多,土地少。而且割苇子的行当是被苇霸垄断,屯人无法深度染指。
最近,小侬网上冲浪刷到这么张图堪称是只有上海人才懂的摩斯密码(看懂这张菜单,你基本上海话就稳了)↓↓↓图 小红书网友@小猪好吃喝乍一看,还以为是字谜游戏但用你试着用上海话读出来就能瞬间解密了“白斩鸡(白在几)油焖笋(有闷孙)考菜(烤菜)4西考夫(四喜烤麸)”这是哪个上海阿姨发明的
“该”就是街;宣城人把上街叫做“上该”,把逛街叫做“逛该”。如果有位宣城美女让你陪她逛该,可不要听不懂把人家拒绝哦。看着男神、女神范儿十足的,一开口“芹西”就没有任何美感可言了。宣城人把大声地,有时也指至极的说话称作“芹西”,也经常用作“芹西鬼叫”。
话说在清末民初,吉林省滨江道榆树县有个地主外号“陈老抠”,虽然家有上等好田几十晌,车马连列,却在平日里只穿一件半截夹袄,腰上扎一根草绳子,走到哪都带着一个小粪筐,以方便捡粪,八月十五那天煮一个咸鸭蛋,每顿饭用一根席糜儿抠着吃,转过年正月十五才将将巴巴露出蛋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