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多个指南认为高血压肾病的治疗以严格控制血压达标为主,我国2018年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当尿蛋白<30 mg/d和尿白蛋白在30~300 mg/d或更高时,血压控制目标分别为<140/90 mmHg和<130/80 mmHg。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人属于高血压的问题,高血压的危害,当然不仅仅是血管壁承受压力的增加,高血压带来的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以及由此而来带来的靶向器官健康危害,才是我们需要积极控制高血压的重中之重。
2022年度的医保谈判无疑是成功的,经过国家医保局的努力,共有115种新型药物通过医保谈判进入了医保目录,这些药物通过谈判价格方面有所下降(平均降幅高达60%),再加上医保支付一部分,可以说大大提高了这些新型药物的用药经济性和可及性,惠及了更多的患者。
在新近公布的2024年版新医保目录中,又有多种近年来获批的新型药物通过医保谈判或集采的形式进入了医保,在新增的91中药品中,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用药新增品种共有15种,而在这15种药物中,有一个新获批的国产降压药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它进入医保,能够为广大高血压患者带来新的用药选择,同时对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来说,更是一大福音,这个药物就是——依普利酮。
降低尿蛋白、保护肾功能是慢性肾病治疗的核心。并对降低尿毒症风险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经过不断的临床实验和数据统计,已经陆续发现了多种具有肾脏治疗作用的药物。几乎适用于所有肾病病种。1.ACEI血管紧张转换酶抑制剂,常用于降血压,通用名“**普利”。2.
西药:1、坎地沙坦:坎地沙坦属于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主要通过竞争性地与AngII的1型受体相结合,从而阻断AngII与该受体的结合,可以直接阻断AngII的血管收缩作用,并导致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而降低血压。
缬沙坦氨氯地平属于单片复方制剂类降压药,由缬沙坦和氨氯地平两种降压药物组成,缬沙坦属于血管紧张素2受体拮抗剂类降压药物,这类药物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具有收缩作用的血管紧张素2与其受体结合,从而发挥舒张血管的降压作用,氨氯地平属于钙通道阻滞剂类降压药物,这类药物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组织钙离子内流进入细胞内所触发的兴奋收缩偶联,直接舒张血管而降压,两种药物的降压作用靶点不同,机制各异,联合使用能发挥协同降压作用,此外,氨氯地平这类钙通道阻滞剂扩张动脉的能力强于扩张静脉,会导致血液在动静脉交界处的毛细血管内滞留,静水压升高,水分渗出至周围组织间隙内,引起局部组织尤其是下肢水肿,而缬沙坦等血管紧张素2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可均匀扩张动脉和静脉,缓解氨氯地平引起的水肿的不良反应,氨氯地平等钙通道阻滞剂扩血管作用会引起反射性心动过速,心率加快,而缬沙坦类药物可抑制RAAS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减慢心率,可缓解氨氯地平升高心率的副作用,因此,缬沙坦氨氯地平这种降压药物组合,不仅在降压效果上可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还能抵消一部分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谓降压药物联合治疗的黄金搭档,也是各国高血压指南推荐的一线联合降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