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鼓安轩编辑/鼓安轩前言这是中国第一家“安乐死”的医院,住进这家医院的患者,大多身患晚期癌症,住院时间几乎不会超过三个月。医院标语医院不会给病人提供任何的治疗,他们来到这家医院的目的,就是想有尊严的走完生命中最后的一段。不由得引人深思,身患绝症的他们,究竟是应该积极配合治疗?
针对“临终关怀”患者负担大、覆盖面少的困境,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社科院哲学所中国哲学室主任夏金华建议,应尽快推动将“临终关怀”的服务费用纳入到医保的范围中去,并逐步扩大收治的范围。从1988年上海浦东新区老年医院开始探索“临终关怀”服务以来,至今已过去了整整28个年头。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李琪 通讯员 龚静芸 国家医保局11月编制印发了《综合诊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将现行综合诊查类价格项目映射整合为36项,“安宁疗护”等被纳入了立项指南之中。 安宁疗护服务需要多少费用?如何进行报销?新规之后将有怎样的改善?记者进行走访了解。
不知道你是否观看过真实纪录片《人间世》,里面记录了大量平凡人的生老病死,其中有一集——《告别》,讲述的是发生在临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故事,许多患者在接到三甲医院的“判决书”后来到这里,他们的病情都已无法逆转,家属和病人带着勇气选择在这里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我国每年大约有700万人走向生命终点。然而,目前社会各界能提供的临终关怀服务仅能满足15%左右的需求。
2018年10月,张爱军的爱人被诊断为肺癌晚期肝转移,“回到家里,我始料不及的是她的剧烈疼痛,每天尖叫、大声呼喊。当时为了减轻她的疼痛,止疼药从1片加到2片、5片、10片、15片、25片……仍不能减轻疼痛,直到后来她24小时坐在床上,几乎不能动。”
来源:法治日报当得知身患晚期肝癌的母亲救治希望渺茫时,李华将其从省会长沙接回了位于四线小城的湖南老家。那时母亲已经不能自主进食,只能靠胃管补充营养,还时常饱受癌痛折磨。这些状况在家难以应对,李华只能将母亲安置在当地一家二甲医院的内科病房。
在浙江德清县,89岁的邵钧锡已经在县卫生院住了4年。准确地说,邵钧锡是住在县卫生院里的医康养中心,两人一间房,每月含餐费共需支付3000多元。她牙口不好,护理员专门用电饭煲为她蒸些更软烂的米饭。子女住得不远,煮了一壶鸡汤,送到卫生院还是温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