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7月上旬,国民党军集中58个旅46万人进攻华东解放区,其中苏中解放区作为华东解放区重要的组成,粮食生产基地,也遭到了国民党军重兵进攻,其中以国民党军第一绥靖区司令李默庵指挥5个整编师12万人,准备于7月15日同时进攻黄桥、如皋、姜堰、海安等地,而当时华中野战军主力总兵力也不过只有3万人,敌众我寡。
前言粟裕是我军杰出的军事家,他作战指挥艺术的精通纯熟和运用之妙堪称“一绝”,为此,粟裕也被称之为是“常胜将军。”然而,这位“常胜将军”却在1946年7月至8月的苏中战役中被对方“碰瓷”。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拿了“败果”的李默庵,为何仍说是同粟裕达到“双赢”呢?
大将粟裕如何在苏中七战七捷中秒杀国军名将李默庵1946年7月13日,是值得广大军迷怀念的日子,从六十九年前的今天起,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以3万兵力在苏中地区同12万国民党军展开激战,四十多天的时间里连续取得宣泰、如南、海安、李堡、丁林、邵伯、如黄路等7次战斗的胜利,
一、少小离家一提李默庵,人们往往会觉得,他仿佛是一片“大号绿叶”,衬托起了粟裕大将的“七战七捷”。不过可知,李默庵也曾是一时俊杰,妥妥的“红花一朵”,周恩来总理在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就异常欣赏他。那么李默庵是如何从红花,变成绿叶的呢?一切,都要从李默庵的童年说起。
名将辈出,是这个军校最好的名片,无论是我军还是国军,绝大多数名将的成长中都离不开与黄埔军校的羁绊。不仅如此,红军的队伍是越打越大,在三不管的鄂豫皖边区几乎已经成为我军牢固的根据地,到了鼎盛的1932年时,整个红四方面军加上新编的独立师,整个部队已经达到8个师,人数达 4.5万人。
粟裕大将是我党最为优秀的军事家之一,在反“围剿”战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战功卓著,而使他真正声名鹊起的就数解放战争中七战七捷的苏中战役了,此战是蒋介石挑起的全面内战中我军主战场上的第一次较大规模战斗,意义非凡,为部队积累了宝贵的作战经验,也为进一步打击蒋军奠定了基础。
“1946年6月底,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全面战争,中原我军突围后,位于我解放区东南前哨,与蒋管区心脏宁沪地区隔江对峙于苏中根据地,成为国民党军进攻的主要方向之一……”粟裕晚年在回忆起解放战争时期,曾对苏中战役有过大篇幅的描述,需要指出的是我军在苏中战役中,无论是兵力还是装备上均处于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黄埔军校首期学员中出了名闻天下的“黄埔三杰”,即蒋先云、陈赓、贺衷寒。同时亦有“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比不上陈赓的腿”一说。不过,国共合作破裂后,国军觉得“黄埔三杰”里竟有两人是坚定的共产党员,着实让他们颜面无光,于是便从矬子里拔高个,整了个“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又文又武李默庵”的顺口溜出来。
光从这句话来看,李默庵的才能是高过胡宗南的,事实上,李默庵在黄埔军校就读期间,成绩就很好,尽管曾经和共产党人关系密切,甚至一度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是在中山舰事件发生后,李默庵是第一个发表退出中国共产党的黄埔生,从此紧随蒋介石的身后,因此深受蒋介石的青睐。
而另一个与李默庵有千丝万缕关系的人便是我们的周总理,早在黄埔军校刚创建之时,身为政治部主任的周总理就与黄埔第一期的李默庵有了交集,当时周总理非常欣赏他,李默庵却在“中山舰事件”后,投靠到蒋介石一边,气得周总理大声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