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除了人们熟知的东线和西线战役外,位于北非沙漠地带的一系列战斗也是让人津津乐道。在艰苦激烈的战斗背后,参战国的士兵也要忍受战场上残酷不堪的环境,以及大自然的恶劣天气。这当中,以纳粹德国士兵最有发言权。
1940年6月,墨索里尼为了夺取重要的咽喉要道苏伊士运河,正式和英国开战,二战重要战场之一的北非战场正式打响,不过由于意大利军的战斗力实在是太弱鸡了,被英军撵着打,打的底裤都快没了,于是只得向老哥希特勒救援。
众所周知,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更是战争的血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凭借坦克、飞机等“吃油”的钢铁洪流,以闪电战的方式,一度席卷欧洲大地,横扫英国、法国和苏联等一流强国。可以说,没有石油的持续供给,钢铁洪流就是一堆烂铜废铁,战争也就不会持续。
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决定趁火打劫,抢占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以实现自己的“新罗马帝国梦”。此时,“沙漠之狐”隆美尔正准备指挥德军在北非战场发动一场正面攻势,这将危及苏伊士运河甚至影响整个非洲战场的形势。
20世纪40年代,反法西斯战争在世界各地都有重大的进展,阿拉曼,斯大林格勒等战役打响。但如今讨论起来,很多人都说阿拉曼战役的胜利有些名不副实,与美苏联军不同,英国军队之所以在这场战役中获得胜利,大部分靠的都是数量以及质量上的优势罢了。
六七十万人马屯集于中东大地,两万海里的海上补给线繁忙地运转着,不列颠大后方人民辛劳地从事着战时生产,广大殖民地和自治领资源源源不断输往这个大后方,供养着这个大后方,而美国的租借物资同样源源不断通过北大西洋大动脉输往这个大后方,是这个大后方雄厚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