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欧阳修,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然后会想起他的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我们的目光,限制了我们对欧阳修在文学史、思想史、政治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
近日,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朝内166文学公益讲座”中,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崔铭为我们讲述了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的故事。说到欧阳修,大家应该并不陌生,因为他的一篇《醉翁亭记》是中学语文的必读篇目。
作者:祝浩涵(贵州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与宋代“尚意”书风的引领者,欧阳修在北宋文坛与书坛上都具备开创性意义。欧阳修的文论与书论多散见其文章与书信中,学界多作两事而观之,鲜有讨论二者的内在关联。
【改进文风大家谈】 欧阳修是北宋的一代文宗,他的优良文风堪称千古楷模。就其现代意义来说,欧阳修文风的以下特征尤其值得重视。首先是实事求是,修辞立诚。欧阳修在《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中说:“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
在中国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北宋时期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文学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数十年宦海沉浮,欧阳修力主文学和ZZ改革,期盼百姓安居乐业,与“醉翁”同乐,然,诸多艰难,内心苦闷,年逾知天命,诸多故人离去,又恰逢深夜凉秋,更感孤寂,《秋声赋》写尽了人生的苦闷与感叹。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提到欧阳修,我们脑海里首先涌现的是散文《醉翁亭记》,他也自然而然地首先被视为一个文人。其实,欧阳修拥有更广博浩瀚的人生,其人正直清廉,其风清正典雅。何楚涵是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河北大学教师,央视《百家讲坛·一代文宗欧阳修》主讲人。
《六一诗话》原名《诗话》,成书于欧阳修晚年。以往研究大多是在默认其内容具有高度真实性的基础上展开的,考察史源可见,《诗话》诸多条目中都有拼凑情节、重塑情境等现象,文本呈现的主题集中、结构完整的批评世界实则经不起推敲,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欧阳修和梅尧臣诗学观的“错位”。
在他胸中有清川万古流不尽的豪情在他眼里有微雨后薄翅腻烟光的细腻他是山水间的醉翁洛阳城里的花下客他就是被誉为“文坛盟主”的欧阳修CCTV-1央视综合频道12月8日晚八点档《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第四期欧阳修(上)正式开播央视频APP同步播出撒贝宁、杨雨、欧明俊将组成“文脉探访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