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宗颐先生本人很早就参与了潮州文化的研究。我们说饶先生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因为他研究地方志的时候,从考古一直研究到现当代,所以他的学科领域就已经比较广了,慢慢地,他再把那个范围从潮州扩大到全国,甚至国际汉学等。
12月22日,潮州市“金山观潮”2024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金山书院举行。活动以“学术激扬 ‘潮’向世界”为主题,从近期出版的《潮州陶瓷史》切入,探讨在潮州文化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的当下,在潮州提出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牵引的战略背景下,学术研究如何助力潮州文化走向世界。活动现场。
11月25日,第二届“潮州文化论坛”在暨南大学举办。本届论坛为期两天,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潮州文化研究与传播”,来自北京大学、香港大学、顺天乡大学(韩国)等国内外高校以及广东省、江苏省社科联等40多个单位的130余名专家学者、文化界人士参加。
有潮水往复,绵延不绝、滋长生发的地方,就有潮声,有潮人,有潮人之文。岭南先贤屈大均曾编纂了四十卷《广东文选》,在自序中写道:“嗟乎!广东者,吾之乡也。不能述吾之乡,不可以述天下。文在吾之乡,斯在于天下矣。”
汉学大师饶宗颐说,谈潮学离不开潮汕客家人,潮汕客家人是潮汕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潮汕文化是海洋文化,潮客也是海洋文化。我们不会矮化潮汕四市两县的客家人,因为你们是潮汕的一份子,是我们的胶己人,我们在一起滴工夫茶。
中新网广东新闻11月17日电 (记者 许青青) 由汕头海外联谊会、国际潮学研究会、汕头大学联合举办,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十四届潮学国际研讨会10月16日至17日在汕头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方寸之间藏岁月一纸侨批忆往昔在中国侨乡一种名为“侨批”的特殊家书记录着一段桑梓情深的岁月侨批一封,银元几许漂洋过海,辗转归乡一张张泛黄的侨批串联起每一位海外华侨饱含家国情怀的历史故事时间回溯到2013年6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侨批档案—
人生在世,必须要做很多事情,哪怕你就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这件事做出来,也得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有一次翻阅书籍,看到在三联书店出版的1997年版《管锥编》序言中,作者钱钟书的妻子杨绛写道:“他不愿意出《全集》,认为自己的作品不值得全部收集。
位于潮州古城的下东平路305号,是饶宗颐曾经生活过的旧所。刘梓薇 摄2011年,国际天文联盟批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10017的小行星命名为“饶宗颐星”。潮州市饶宗颐博物馆供图下东平路305号,饶宗颐曾居住的旧所或许鲜为人知。
5月6日上午,由潮州市社科联、饶宗颐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潮州人文大讲堂“饶宗颐的故事”活动在饶宗颐博物馆举行,省文史研究馆、韩山师范学院饶学研究所、饶宗颐博物馆、潮州市语言艺术协会相关专家学者,以及潮州文化爱好者齐聚一堂,分享与饶宗颐先生、饶学研究的故事,揭示“饶学”与潮州文化的渊源
2018年2月6日凌晨,国学泰斗饶宗颐在香港仙逝,享年101岁。从此,地上再无饶宗颐,天顶又添文曲星。饶宗颐教授的故乡是潮州,但其在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来自各地的一些民众在得知饶公仙逝的消息后,自发来到位于古城的饶宗颐儿时旧居和饶宗颐学术馆缅怀饶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