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美育”成为社会热词。美育,即关于美的教育。它不同于单纯的艺术技能教育,而是一种综合性的美感教育,旨在通过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培养人对美的感知、欣赏、表达与创造能力。学校是美育的重要阵地。
美育的概念,分为广义与狭义两个基本层面:前者泛指关于“美”的感性教育,是经自然、文化、社会等途径形成的审美素养;后者专指艺术教育,旨在培养包括审美能力在内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如创造力、想象力、表现力,以及批判精神等。
【来源:金华日报】本报消息(记者 舒珊珊)日前,由省教育厅教研室主办、永康市教学研究室承办的浙江省乡村学校美术教师风采展示暨乡村学校自然美育专题研讨活动在永康市后吴小学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300余名乡村美术教师参加。美育课程是指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艺术素养为目标的课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等等。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日前,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公布,此次新课标在艺术课程方面进行较大的改革,艺术课程由原来两科变为五科,以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形成中小学艺术课程科目,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强调纳入中小学教育各个学段以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体现了国家育人目标指向。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近年来,学校美育工作逐步深化,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不断加强,但与此同时,美育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问题日益突出,而且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对传统教育的挑战也越发严峻,美育的重要性越发彰显。
开往春天的列车(中国画) 李雨蒙海渊之光·奋斗者号(中国画) 张孙哲【美育探析】编者按在教育体系里,美育是审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美育有利于提升全民的审美品质与素养,促进社会文化良性发展。那么该如何开展美育?
从孔子有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到王国维疾呼“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再到蔡元培号召实行包括美感教育在内的著名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美育深深植根于中华教育传统之中。
十年了,发生在我身边许多人和事依然清晰如昨,特别是那拨动心弦、温情律动的旋律让我久久铭记。那时我在福州一中任职,一位毕业于名牌音乐学院的优秀硕士生来学校应聘,第一次风尘仆仆来到福州,学校安排她住在校内的学术交流中心。
作者:徐照明(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美育,即以美育人,它既是美的教育,又体现了教育之美。和自然美育、社会美育等其他美育方式不同,艺术美育是美育中的最典型形态,它通常汇集众美,以精心创作的艺术作品来教育人、以美的形象来感染人,从而取得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效果。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们加强美育工作、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明确要求,“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实现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