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2月17日电(记者刘杰)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日发布公告,声明每年4-6月、9-10月是珍稀保护动物迁徙、繁殖的重要节点,为了防止人为活动对动物的干扰,以上时段禁止一切社会团体或个人进入保护区的重要区域和水源地开展旅游、摄影、探险活动。
参与研究的斯图尔特·贝尔霍普说,从进化角度看,迁徙和不迁徙没有优劣之分,它们“只是解决生命问题的两种不同方式”。“一种是长得快,死得早”,另一种是“长得慢”,在较长的生命中繁殖后代。研究部分解释了很多迁徙动物数量减少的原因。贝尔霍普说,迁徙动物常常要“碰运气”才能迁徙到适合它们生存和繁殖的地方,一旦目的地环境变化,它们繁衍后代的进程就遭到破坏。
央视网消息:春时已至,万物复苏,又到了候鸟回归的季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早春3月集群离开越冬地云贵高原北上迁至青藏高原东北部,在高寒草甸沼泽地或湖泊河流沼泽地中选择适宜的地区,于4月下旬开始繁殖育幼。
新华网拉萨5月28日电(记者许万虎、王军)5月,西藏色吾雪山脚下幽静如常,10万余只雌性藏羚羊成群结队,悠然踱步其间。不久后,它们将在这里诞下幼仔。几公里外,野保员和森林公安正拿着望远镜,观察藏羚羊周围的风吹草动。
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高原精灵”。近日,在西藏北部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尼玛县区域,大群怀孕的雌性藏羚羊开始集结成群,向习惯产羔地迁徙。迁徙的藏羚羊集结成数千只的大群,在白雪皑皑的山脊线上前进,场面蔚为壮观。
封面新闻记者 杨霁月4月20日,四川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青海西海都市报、云南开屏新闻(春城晚报)、甘肃奔流新闻(兰州晨报)4家主流媒体联合推出的“黑颈鹤之旅 生态美之路——青甘川滇四省联动报道”圆满落下帷幕。
近日,在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群怀孕的雌性藏羚羊开始集结成群,向习惯产羔地迁徙。藏羚羊向产羔地迁徙(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藏羚羊向产羔地迁徙(5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藏羚羊在向产羔地迁徙(无人机照片,5月10日摄)。
甲、乙、丙、丁四地光敏定位仪得到的数据误差最大的可能在。试题解析:3.C 甲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乙是热带沙漠气候、丙是热带雨林气候、丁为地中海气候,四地相比,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最多,气象条件最不稳定,光敏定位仪得到的数据误差最大。
新华社柏林2月12日电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12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全球迁徙动物的物种数量正在减少,其灭绝风险增加。CMS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79年推动签署的旨在保护迁徙物种的国际公约,公约秘书处设在德国波恩。
编者按:2022 年 5 月 18 日 – 6 月 12 日,中国科普博览携手知乎科学,发起「写给未来的答案」征集,邀请众多科研专家、青年学者,为这些问题留下最新的注脚。正值中科院第18届公众科学日,这也是我们为大家带来的“科学大礼包”之一。
2024年6月13日,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一群藏羚羊正在向“产房”迁徙。每年5月至7月,藏北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母藏羚羊进入迁徙繁殖季。数十万只母羊,向着羌塘保护区深处的玛尔盖茶卡附近和玉龙河畔的产羔地迁徙,于此生下小羊羔后再回迁。
中新网北京2月2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生态与演化》最新发表一篇动物行为研究论文称,人类活动会影响动物在它们环境中的迁移方式,这会对动物的生命构成潜在风险,增加全球动物受到的灭绝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