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是中国四大声腔之一的梆子腔的鼻祖,在西北地区广为流传。辽阔苍凉的土地孕育了西北人质朴豪爽的性格,也赋予了秦腔宽音大嗓、疏阔豪迈、热耳酸心的特点。在方寸舞台上,秦腔唱尽悲欢离合,演绎世间百态,始终与人民、与火热生活紧密相连。
由梅兰芳纪念馆馆长、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刘祯主编的《中国梆子》丛书近由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合作推出,丛书打破时间、地域界限,以文化生态映照戏曲生态,全景呈现了梆子的源流、发展演变进程及艺术特性,为国内首套系统、全面、集中展示梆子声腔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物。
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西洋的七声音阶1 2 3 4 5 6 7 i,规定了1—2,2—3,4—5,5—6以及6—7是全音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