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北京舞蹈学校的实验芭蕾舞剧团排演出了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理由有三,一个“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家喻户晓,而且感人又励志,二是人物形象十分鲜明,三是黄准创作的《娘子军连歌》深受广大观众欢迎,而且芭蕾舞是以女性舞蹈为主的艺术形式,《红色娘子军》正好能将这一优势发挥出来。
《红色娘子军》是一部充满了年代气息的老电影,影片讲述了吴琼花从奴隶成长为革命战士的经历以及海南红色娘子军的战斗故事。在女主角琼花身上,可以让人深刻感受到她的意识觉醒,以及成为战士后,她所代表的女性身上特有的英勇表现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
那是1956年,海南军区得到一个开展建军30周年征文活动的通知,当时22岁的军区政治部宣传干事刘文韶被指定完成这一工作,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刘文韶发现了一句只有19个字的记载:“琼崖独立师下属有一个女兵连,全连120人。”
牛皮口令袋在宁化县长征精神教育基地,陈列着一件珍贵文物——牛皮口令袋,这件口令袋是苏区时期宁化妇女连站岗放哨时,装口令和情报的袋子,口令袋虽小,却见证了宁化苏区“红色娘子军”光辉历史。当年她们割掉髻鬟,告别父母,毅然投身革命,撑起了红色宁化的半边天。
上世纪六十年代,故事片《红色娘子军》,在全国公映,两年后,同名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演,上世纪70年代,电影版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被搬上银幕,1972年5月,移植舞剧的革命现代京剧《红色娘子军》,与广大观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