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一本反人类的科普读物横空出世,一出版就引来非常大的争议,因为书里面的观点简直颠覆了人类的所有认知,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本“毁三观”的书籍就是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理查德·道金斯的著作《自私的基因》。
也许,你很想反驳说我不自私,是个无私的人,但事实上,自私是任何人都具备的一种能力,从古至今皆是如此,你比如《三国演义》里曹操,就是一个典型的自私代表,他能有大成就,也离不开他的自私,其中他说过一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的涵义说白了,就是我可以对不起天下人,
任何在学校或职场与他人打过交道的人都可能会有这样的印象:不少人对自己的认知偏离了客观事实。在《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从认知偏差到自我洞察》一书中,邓宁全面总结了关于自我认知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为何我们在个人能力和品性两个方面会倾向于形成认知偏差,并揭示了避免这些认知偏差的途径。
来源:经济日报生活总是让我们面临道德上的艰难抉择,它要求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在对与错、善与恶、利他与利己之间作出抉择。我们是否愿意帮助他人,是否愿意为需要的人捐款,是否愿意从我做起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尽一份力,利己与利他总是在我们内心深处相互较量。
1973年,浩瀚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名为“阿卡利”的木筏,承载着10位志愿者和一项惊世骇俗的实验,缓缓驶入了未知的领域,这项由墨西哥科学家基诺维斯主导的实验,试图揭开人性最原始的面纱,探寻在道德与法律的约束消失后,人类行为的最终走向。
或许是之前读过较多类似的心理学书,感觉没有那么惊艳,曾经的《影响力》可是让我爱不释手,个人更推荐。人性是复杂的,当然,这些研究结果提升了我们对人类社会心理和行为的理解,28项比较多,感兴趣的可以再去读读,刻板印象、回忆是我们当下的情况重构的,认知失调时我们容易合理化那些自己不能接受的行为等我们听过很多了,再简单罗列几个。
让思想自由既然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选择来思想及行动,而且所有其他的人也具有这种自由,那么一个人迟早需要学会认真对待他人的思想,而且在他做好这一点之前,他将不断遭受坎坷。一个人在他自己头脑的领地内拥有一切力量,但在他人头脑的领地内或外在事务上,他的力量却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