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勇,1980年8月生,铜仁德江人,毕业于贵州民族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理事,高级工艺美术师,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收藏家协会理事,铜仁市文化产业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铜仁市首批“三名”工作室主持人,铜仁学院校外教授。
深秋的阳光执著地洒满高原大地,公路两旁,小桥、流水、人家、白云、红叶,天地间仿佛被神奇的画笔渲染,红色、黄色、橙色、褐色……一丛丛、一垛垛,斑斓多彩,点缀着壮美山河,构成一幅生命的沉淀、升华与礼赞的乡村风景画。
唐氏太婆、尖角将军、关圣帝君、九州和尚、开山将军、梁山土地、琴童……来到德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摆满了各种栩栩如生的傩面具。面具或写实,或抽象,面部神态精妙传神,象征着傩堂戏的不同人物性格。“傩面具雕刻的展品在这里展出,游客可以来这里参观,甚至还能购买傩面具。
中新社贵州德江7月11日电 题:千年傩戏 梦回远古作者 周燕玲古老的腔调、威严的面具、粗犷的舞姿……大部分人眼里,神秘的傩戏与鬼神有关,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理事冉勇并不认同。7月初,40多名香港青少年到访贵州德江傩堂戏博物馆。
中国日报版面截图酬神娱人的楚巫文化贵州铜仁历来是个多民族地区,在这个民族百花园里,具有浓郁楚巫文化色彩的傩堂戏文化为神奇雄伟的武陵山脉注入了一份独特的神秘感。傩文化内容丰富,囊括了傩祭、傩戏、傩技等多种表现形式。
傩堂戏至今在贵州境内大部分市县仍有遗存,尤以黔东和黔北的德江、思南、沿河、印江、江口等县流传最广。傩,作为一种神奇而古老的民族文化事象,其意义特殊,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民俗、音乐、戏剧、美术、服饰、雕刻等众多艺术门类,更涉及人文、哲学、社会、历史、民族、语言文化等诸多领域。
在我眼中,贵州德江洋山河,百看不厌,至今已游二十多回。2009年末,中国、法国、葡萄牙地质专家,前来德江县,探测了数十处岩溶、溶洞、河流,对高山镇洋山河峡谷的天坑群、天桥群、溶洞群赞赏有加。为了“眼见为实”,次年仲夏,与同事结伴探寻洋山河。第一站是峡谷口西岸边的“桥上天坑”。
10月20日,“多彩贵州:人文山水·时光峰峦”风物之旅启动仪式现场,一个微型摄影展十分打眼。虽只有60幅照片,却尽现贵州人文风情。有人物,展示了奢香夫人、王阳明的塑像照;有古迹,包括织金古城、青岩古镇;有风物风情,侗族节庆、侗家鼓楼、贵州蜡染等将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展现得淋漓尽致。
阵阵锣鼓声响,声声哼唱悠悠。这是流传于“中国傩戏之乡”——贵州省德江县的傩堂戏。在古老的唱腔中,人们祈福安康、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王国华正在整理墙上的傩面具“世界傩戏在中国,中国傩戏在贵州,贵州傩戏在德江。
潮新闻在中国的西南腹地,有一片被岁月温柔以待的土地——贵州德江。这里不仅山川秀美,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的傩戏被誉为文化瑰宝中的一颗戏剧活化石,而傩戏面具的雕刻,更是古老民间艺术中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民族信仰。
抗战时期,那些转进三千里,不做亡国奴的五湖四海“下江人”与石城安顺人因“国难”结缘。于是在贵州文化老人戴明贤的童年里,有了演《雷雨》《日出》的青年,唱着“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 的学童。在戴先生笔下,尽管他当时还没出过贵州,但其乡愁已然回响起江南小曲,也化作苏州园林的烟雨迷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