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大凉山,有这样一支篮球队——凉山黑鹰队,这支篮球队里的球员平均年龄在12岁左右,平均身高只有1.3米。最早他们在满是碎石泥土的球场上,对着木板制成的篮球架一遍遍地练习投篮。他们没有名牌球鞋和球衣,但凭着对篮球的一腔热爱,走出大山参加比赛,成了一支“明星球队”。
中新网凉山6月5日电(王鹏 汤雁)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一条长达300多公里的安宁河,滋润着两岸平坦的沃土,造就了四川第二大平原——安宁河谷平原。在安宁河的源头,有一座修建于上世纪的水库,不仅造福着安宁河两岸的百姓,也书写着民族团结的故事。图为位于凉山州冕宁县的大桥水库。
中新网凉山10月25日电 (袁牟知博 邱川浩 王锦源)“我家小孩嘴里发炎了,多亏你们来了,可以帮我看看吗?”24日中午,依火阿呷背着孩子登上停靠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尼波镇的绿皮火车,她站在由火车车厢改成的诊室外,满怀期待地看向医生。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辉 陈普庄 刘涛 傅聪我们来到了悬崖村,准备用我们的镜头和脚步,来记录这里发生的故事。当年那些爬着藤梯上学的孩子们,现在的生活,变得怎么样了?老乡们每天在忙些什么,日子又有了哪些新的奔头?
经历了一年的驻村工作后,奋斗的青春对我而言有了不一样的意义,有惊喜、有感动、有挑战、有磨炼…虽然我知道,这里是最基层的地方,是大凉山的腹地,交通、经济、文化都相对落后,但是我希望在这片原始与炙热的土地上留下我青春的影子和奋斗的足迹。
“708、709……”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支队第二届“战龙杯”比武现场上,个子不高,面色黝黑的彝族小伙子阿毕格布打破了支队单杠卷身上的纪录。在战友的呐喊与掌声中,他的脸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说起阿毕格布,大家对这个彝族小伙有着说不完的评价。
编者按:11月8日,我们迎来第25个中国记者节。“我在现场”栏目邀请多名摄影记者,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1992年9月,东山乡中心学校女子班的孩子们正在上课,一位父亲透过破碎的玻璃窗看向教室。一位父亲,透过破碎的玻璃窗看向教室,眼里充满慈爱与关切。
新华网北京12月24日电 在大凉山这片索玛花盛开的地方,有一群退而不休的“银龄教师”向山而行,犹如校园里盛开的一朵朵“索玛花”。在西昌学院银龄老师中,有这样一对特别的“姐妹花”,她们是两位来自武汉大学的退休教授。
来源:【海报新闻】海报新闻评论员 徐坤杰一段时间以来,真实的大凉山一直被“伪苦难”叙事和“卖惨式”营销所笼罩,被公众知晓和关注的大凉山故事也多与贫穷、落后有关,一次次登上热搜,一次次成为骗取爱心和博取流量的密码,“大凉山”是被伤害的一方。
如今,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漫山的油橄榄树蔚然成林,从这里“诞生”的特级初榨橄榄油,被当地村民冠以“木都哈尼”的名字。“木都哈尼”在彝语里是火焰的意思,也是希望的象征。这是他们致富的“火焰”。来自台湾的青年林书任和父亲林春福两代人在这里探索和坚守。
1995年生,15岁出嫁,18岁生下女儿三个月后,在一棵棕树下喝下百草枯自杀。不曾拥有身份证、结婚证,就连死亡时的年龄,也是“待确认”。她叫“惹作”,彝语的意思是“再来一个男孩”。继《盐镇》之后,作家易小荷深入大凉山腹心地带,带出一个被遗忘的彝族女性的故事,——《惹作》。
1935年5月,中央红军顺利渡过金沙江,继续向四川北部进发,要与红四方面军汇合。5月中旬,一个身穿国军军官制服的人,骑着马来到了德昌城要见许剑霜,看这个人的装束,守门的士兵猜测他来头不小,连连后退几步,给他请了进来。
【四川凉山教育局调查“格斗孤儿”:将重返校园】据媒体,“格斗孤儿”所涉俱乐部创始人是一位退伍军人,2000年前后组建了一支武术散打队,招收孤儿进行培训,先后收养了400多个孩子训练格斗。目前,凉山教育部门已前往成都,这些未成年人将被带回凉山,安排他们重返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