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首先来看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写红军长征的情况,1933-1934年,国民党对共产党革命苏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妄图一举歼灭共产党,而当时共产党执行的是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导致反围剿没有希望,红军被迫退出苏区。
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一季)火热报名中!诵读传世名篇,传承永恒经典。无论老幼,皆可参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跟随视频,一起欣赏报名选手的精彩诵读。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
毛泽东当时写给斯诺的,就是这首家喻户晓的千古绝唱——《七律·长征》。《七律·长征》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37年3月由北平东方快报印刷厂秘密出版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英译本和诗稿都是斯诺提供给这本书的总编译王福时,后又于1937年10月以英文形式发表于英国伦敦格兰茨公司出版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编著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第五编《长征》,胡愈之据此英文版翻译的中译本《西行漫记》,1938年1月美国兰登书屋出版《红星照耀中国》的美国版。
诗人诗话:《七律·长征》谁先读?七律·长征 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军长征,二十世纪最激动人心的历史事件。
编者按以红色诗歌,强文化自信。湖南国际频道“百年耀中华”专栏推出“时空诵读”板块,通过重温毛泽东诗词,感受伟人毛泽东的革命情怀与英雄气概,增强青少年的红色记忆,营造爱国爱党的热情,红色文化精神也得以跨越时空传承。
毛主席这首著名的诗篇《七律长征》,作于1935年10月。红军长征摆脱敌人追兵,攻克天险,爬过草地、攀越雪山,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红军将士跨过岷山后,长征即将结束之时,曙光在前,胜利在望,毛主席心潮澎湃,豪情满怀,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原诗:《七律 长征》 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写作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诗人1934年7月站在会昌山上怀着对革命前途美好展望,豪迈的吟出“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之后,红军便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程,他们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飞夺泸定、爬雪山过草地九死一生一路北上。
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11省,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
1934年10月18日,在《十送红军》的凄婉苍凉歌声里,毛泽东含泪告别瑞金。长征是一首慷慨悲壮的英雄史诗,然而,当毛泽东用一首七律来总括长征的历程,艰险和胜利时,读者却更多感受到的不是悲壮,而是雄壮、豪壮、宏壮、威壮。
本文是老丁系列文章《主席诗词中的人文地理》的开篇。感谢各位的阅读!主席在《七律 长征》一诗中有一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那么,今天老丁就和大家说说诗中写的“五岭”,是指哪五个岭?一、大庾岭位于江西与广东两省边境,腹地在江西大庾县。
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