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借个故事说话:伯乐向秦穆公推荐九方皋相马,说自己比他差远了。结果,九方皋似乎弄不清牝牡骊黄,穆公不悦而诘问伯乐。伯乐说:“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这个事是否真有,并不重要。
作者:朱美禄(贵州财经大学教授)自从佛教传入中土,人们就有了三生观念。借助佛教的外衣,把前身附会为历史上的某个知名人士,这是文人恭维别人和自高身价的普遍做法,同时也曲折地体现了对于历史人物的尊崇。在这种思维主导下,作为虚构人物的九方皋,也难逃被附会的宿命。
成语典故——关联郑州的寓言和历史故事编撰《郑州简史》和《郑州历史纪年》中,顺便整理出下列成语典故。箕山挂瓢。 汤武革命,顺天应人。网开一面。慎终于始。周郑交质,郑人逃暑。郑人争年。鄙人学盖。九方皋相马。多行不义必自毙。人尽可夫。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二 农夫与伯乐 在中国长大的孩子,可以说没有一个没听过守株待兔的故事吧。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中的经典论断,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绵延不绝。这段话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深深地扎下了根。人们常引用这段话,来说明伯乐的可贵,也用这一段话来慨叹自己或者他人的时运不济、怀才不遇。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缠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