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让患者、医生、家属实时掌握手术进展;把个性化“药师叮嘱”嵌入小程序;为医院每位员工配备“智能小助理”……12月24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举行发布会,介绍该院智慧医院“新基建”体系“人工智能+系列成果”。
12月12日,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大厅内,市民吕先生与AI智能导诊机器人交流,询问内镜中心的位置。(全媒体记者娜扎开提·柯尤木摄)12月11日,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放射影像科负责人在CT影像智能辅助检测软件的辅助下,对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诊断。
12月24日,上海印发了《上海市发展医学人工智能工作方案》,提出支持在脑科学与脑机接口、计算生物学等医学前沿领域的创新探索,基于多模态大模型开展智能医学影像辅助诊断,提升医疗器械智能化水平,推动医学影像设备、可穿戴设备、医用机器人等创新医疗器械向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方向发展等多
大众网记者 徐玲 通讯员 季德龙 济南报道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特别是深度学习等新理论新技术的不断创新突破与交叉融合,人工智能(AI)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加速融入医学临床实践各个环节。AI的临床应用研究是目前医学研究的重点方向和国际竞争热点,将成为新一轮医学变革的重要驱动力。
极目新闻通讯员 李蓓 马遥遥AI智能导航下,外科医生如有“最强大脑”可术前3D“预演手术”,术中精准“打击”病灶;介入手术中,机器人“上岗”当助手,帮助减少射线损伤……科幻片中的人工智能未来医疗将逐步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赵东/文 图片由科大讯飞提供10月20日,由四川省医学科技创新研究会主办、四川省医创会医学与传媒互促研究分会承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协办的“医智融合 引领变革”探索AI临床应用改革创新学术研讨会(第一期)在成都召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罗凤鸣院长为第一期研讨会开幕致辞。
在争分夺秒的脑卒中急救中,患者刚完成检查,几分钟后,医生便能在电脑上查看到“AI医生”的诊断结果,较以往真人看片能快30分钟左右,为疾病治疗赢得了黄金时间。研究表明,如果取栓时间提前半小时,患者的健康生活时间会平均延长4个月。
到医院看病,迎面而来的可能是智能机器人;检查结果出来,人工智能迅速给出诊断意见……随着AI技术飞速提升,诊疗应用越来越广。人工智能当家的“AI医院”是不是真的来了?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在一些新闻中亮相的“AI医院”,实际是AI辅助诊疗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