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交汇点讯 扬州城南有条街道,名为引市街。明清时,“盐引”曾把这条长不足1里、宽只有丈把的小街,搅成了犹如万花筒般的“大世界”,可以称得上是扬州盐业发展史的“活化石”。引市街是条狭长的街道。
前段时间看了一部由张嘉译主演的历史传奇剧《大清盐商》,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清朝乾隆年间著名的“两淮盐引案”为线索,剧情围绕一本纪录盐商与官僚之间秘密往来的账本展开,通过描写扬州盐商与皇帝、官僚、盐丁、文人、市民以及江湖人士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再现了封建王朝盐业制度积重难返的弊端和官场
运河之盐作为贯通南北文化、经济的大动脉,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更加便利了各地饮食、服饰、教育、手工业的交融,从而又形成了一些共同的文化,成为沿线人民共同的情感和乡愁。其中,饮食文化里就有一段繁荣的文化与“百味之祖”食盐有关。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说起扬州的传统文化,就避不开一个商人团体,那就是扬州盐商。富有的扬州盐商,为了便于盐业的贸易,选择靠近东、南部的运河一带,建园造房。无论是扬州的私家园林、会馆古宅,还是扬州的书画工艺、美食文化,都与盐商在扬州的生活有关。
扬州盐商宅第众多,最近,著名盐商住宅许氏盐商住宅启动修葺工作。此次维修采用“揭瓦不落架大修”的方式进行,老宅将重现生机。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许氏先祖清初移民至扬州,以卖徽州饼起家。家族尊文重教,把读书列为“第一等好事”,后裔中走出了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两淮地区运河城市,有两处名为“河下”的盐商聚落。一处在扬州城南,一处在淮安城北,分别被称为“南河下”“北河下”。历史上,盐商是大运河上的纳税大户,也为运河城市当年的“GDP”注入不竭的动能。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盐商们留下的遗迹则是大运河沿线不可或缺的遗产点。
扬州是一座因水而生、因盐而兴的城市。明清时期,扬州盐业辉煌的盛景吸引了全国商人的目光,盐商纷纷云集扬州。位于扬州老城区的广陵路,浓缩着扬州的辉煌历史和盐商记忆,正所谓“一条广陵盐商路,半部扬州发展史”。
一条古运河,绵延数千年,滋养两岸人家。今年80岁的杨文龙,时常早早来到扬州运河三湾文化公园,为各地游客进行义务讲解。运河和扬州的故事,杨文龙讲了无数遍,可每一遍都是新的。杨文龙:为什么我对运河非常有感情,我是吃运河的水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