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木心出生于浙江乌镇。木心本名孙璞,字玉山。璞意为蕴藏有玉的石头。孙家是当地富户,经过祖父两代苦心经营,财产颇丰,拥有田地两千亩。从小家里便给他请了名师,教授四书五经,“四书中,我最喜欢《论语》,五经中,最喜欢《诗经》,也喜欢借《易经》中的卜爻胡说八道”。
木心穿过跌宕起伏的前半生,兀自在纸上写着,在笔下画着,在心中思考着,沉淀下一身的缄默。时代在契机偶然、人云亦云的驱赶下往往会让人于下一个日出后就变得炙手可热,木心在深居简出的后半生中未必想到在生命的尽头会有一簇积火般的追捧向他袭来。
诗言志,恬恬淡淡些许词。诗歌是最具想象力的文字,也是最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的文字,如果没有对生活最切实的感悟力,是写不好诗歌的。看起来诗歌是最容易书写的题材,但是要将自己的价值观毫无偏见地输出,让大家读过之后能够潸然泪下或者豁然开朗,还是一件蛮难的事情。
近日,一篇名为《木心是悲剧命运代表,但不是艺术大师——致郭文景兄、陈丹青兄》在网络上被大量转载,再次将“木心是否是大师”的问题带入舆论空间。事件的起因,源自于音乐家郭文景在网络上发表的“怒怼”木心一文。短文一经发布,包括木心美术馆馆长陈丹青在内的文艺界人士纷纷撰文回应。于是,就有了这一场文艺界的“大师”之争。关于木心是否是大师的争论,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早在2006年,木心的著作第一次在大陆出版,围绕“如何理解木心”、“如何定义木心的文学地位”等争论就已展开。
木心8月20日,郭文景第一次撰文对木心的音乐观和文风等提出批评,例如列举了木心诸多涉及音乐的言论,形容木心对贝多芬、莫扎特、肖邦的评价是“这滥调,是对三位作曲家最浅薄的解读”。最后又表明自己“怼的不是木心这个人,而是一种文风和宣传方式”。对此,陈丹青9月1日第一次回应时,评价郭文景的文章“辞气如是之污秽,面目如是之难看”。9月7日,郭文景对陈丹青的信作出回应,其中又强调自己“不是怼木心,是怼一种文风和宣传手段”,“厌恶宣传中的做假”。9月8日,陈丹青再次作出回应,称对其“怼木心、反感‘宣传手段’、深疑木心手稿,均无妨”,但认为其文中一些用词“轻佻”,等等。
木心年轻时有个好朋友,是个音乐家,名叫李梦熊。李梦熊出身世家,精通多种外语,轻裘缓带,恃才傲物,不同流俗。二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李梦熊想写《从徐光启到曹雪芹》,并且怂恿木心续写《红楼梦》。两人总在徐家汇一带散步,吃小馆子,大雪纷飞,满目公共车轮,集散芸芸众生。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一个人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句话用在木心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他活了84岁,22年的时光在监禁中度过。至暗生活没有压垮他,当他从狱中走出,拍拍身上的尘土,换上一身干净衣服,依然腰板挺朗,精神抖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