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茶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清凉饮料,食用前,只需要用热水冲泡2~3分钟就可浸出浓郁的茶香。加工大麦茶也很简单,将大麦炒制后再经过沸煮而得,闻之有一股浓浓的麦香,喝了它不但能开胃,还可以助消化,还有其它的好处呢。
大麦为青禾本科植物大麦的成熟果实,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又名饮麦、牟麦、饭麦、赤膊麦,与小麦的营养成分近似,但纤维素含量略高。中医认为,大麦味甘、咸、性凉、归脾、胃经。具有健脾消食、清热利水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弱,食积饱胀,可用大麦炒微香,每日煎汤服食,可养胃健脾,补中益气。
2021年1月30日为戊寅日,五运六气理论认为天地之气同化伤心。戊寅日也就是30日向你推荐一道补心热饮“小麦茶”。《黄帝内经·素问》云∶麦属火,心之谷也。孙思邈云∶麦养心气,与《素问》合。夷考其功,除烦、止渴、收汗、利溲、止血,皆心之病也,当以《素问》为准。
小麦的来源:小麦为禾本科植物,小麦的种子小麦的性味归经:甘,凉。入心、脾、肾经。小麦的功效:养心,益肾,除热,止渴,通淋,止泻。小麦是秋天播种,冬天生长,春天茂盛,夏天收割,得一年之气,所以也是五谷之长,它是甘凉无毒的,入心经为主。
《名医别录》中记载其能:“除热,止燥渴,利小便,养肝气。”《本草再新》中提示小麦“养心,益肾,和血,健脾。”《医林纂要》记载其能“润肺燥”。小麦的种子或其面粉都可入药。但是,新麦与陈麦,种子与面粉,性味都不同。小麦“面热、皮凉”,浮麦有皮无肉,性甘凉,所以一般治汗多用浮小麦。《本草纲目》讲:“新麦性热,陈麦平和,小麦面甘温。”《本草拾遗》记载:“小麦面补虚、厚肠胃、强气力。”《本草纲目》还详细归纳了不同性质小麦的功效:“陈者煎汤饮,止虚汗;烧存性,油调涂诸疮,汤火灼伤。小麦面敷痈肿损伤,散血止痛。”
春季养生中医讲究既病防变,就是防止在春季旧有的病情复发、反复,甚至加重。只用一味药一个穴位,就可以治好浑身无力、不爱运动、不爱吃东西的问题!而且国家级名老中医程海英程老说,这味药还特别适合春季容易多发的脾胃问题。春季人的胃口会不好吗?在春天我们需要担心脾胃病的问题吗?
人到了一定年龄容易出现潮热、盗汗的现象这或许是身体在提醒您即将迈入一个新的人生阶段需要格外注重养生一杯代茶饮+两个穴位帮你缓解潮热、盗汗快跟着小圈一起来了解一下~牛建昭首都国医名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划重点01更年期为什么会出现潮热、盗汗的症状?
虽然告别了“三伏天”,但暑热还未消退,仪征市中医院专家介绍4款简单的中药代茶饮,助你养阴除烦,喝出健康。甘麦大枣茶材料:甘草10克,小麦30克,红枣10枚。做法:将甘草、小麦研成粗末,红枣去核,一同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闷10分钟左右,代茶饮,红枣可嚼食。
专家:北京中医医院中医内科研究室主任 主任医师刘汶您知道哪些人群的血不足在夏季更容易引发生命危险吗?专家告诉我们,人过四五十岁,容易出现由于血不足导致肾阴不足的问题。而肾阴不足多见于更年期综合征人群,尤其女性更甚。
新春将至,今天给大家分享一首“去火气、健胃气”的药茶方,过年时煮上一杯,也算是提前给大家送去的新年“舒心福”了。这份茶饮的配方出自近代名医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记载一位四十岁的妇人,总觉得“胁肋疼痛”,反复求医治疗,汤药喝了不计其数,始终没有治好,以至于吃饭都没有胃口。
夏日炎炎,人体出汗多,消耗也大,很多人体力都有所下降,常常是“无病三分虚”。那么,我们该如何补虚呢?具体如下——气虚的人,喝它补气又敛汗!中医认为,气虚则四肢肌肉失养,倦怠乏力,周身犯懒;气虚则卫外无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靡,头昏耳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