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本书,1982年在国内首次出版,就震动了整个史学界。问世42年,仍旧高居热销书榜首。王朔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对历史的看法。王小波说,看完这本书,知识分子能更了解现实社会,收起心中的狂妄之气。路遥评价道,此书把中国历史研究得很是精到和透辟,达到了难以企及的程度。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创作的历史学著作,首次刊行于1981年。《万历十五年》从“大历史观”的研究视角出发,选取了明朝万历十五年作为考察切入点,运用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和传记体式的章节,通过对关键历史人物悲惨命运的描述,探析了晚明帝国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
1587年,在近三百年的大明历史中,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只是历史长河流淌的一瞬,它没有1368年开国的波澜壮阔,也没有1644年国破的哀伤,这一年,万历发现他不管怎样都难斗过手下的文官集团,他开始消极怠工了;
如果你想了解明朝的历史又不知从何入手,我建议你读下这本书-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在1959年完成博士论文《明代的漕运》后,感到自己对明代的财政制度只有一知半解,为了解决自己的疑惑,于是开始广泛搜集明史资料,参考奏疏笔记、各地方志,搜寻有关的新旧著作,耗时7年,终于在1978年写成《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作为著名历史学家,在创作时参考了不少史料,但呈现出的文字却并不晦涩。万历十五年,是万历开始不上朝的第二年,也是张居正去世后被清算的第三年,书中记叙了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矛盾和衰败迹象,中国古代朝政体制的弊端显露无疑,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说:“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治,至明代而极。”
黄仁宇,1981年首次出版,运用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通过对关键历史人物悲惨命运的描述,探析了晚明帝国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以小见大,叙事中揭露时代症结,从技术角度看待历史,因为《人民的名义》进入大众视野,评价见仁见智,换一个思路读历史。
正在热播的反腐热剧《人民的名义》中,有这么一个情节,高育良书记不贪财不收物,却毁在了高小琴的妹妹高小凤的石榴裙下。高小凤是被赵瑞龙经过刻意的人格美容,设计成腐化高育良的工具。了解到高育良喜欢研究历史,尤其对明史感兴趣,于是加强训练高小凤了解明史,剧中多次提到《万历十五年》这本书。
微博网友@弗虑弗为,在读书时发现,2006年中华书局版《万历十五年》和1997年三联书店版相比有一处修改,海瑞「竟然买了两斤猪肉」被改为「竟然买了两斤肉」。黄仁宇先生2000年已经仙逝,这里的修改不可能是黄先生的本意,只可能是出版社的做法。为什么中华书局会做这样的修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