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2月26日讯“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闹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自古以来就有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等传统习俗。但在胶东地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习俗——点面灯!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忙着捏面灯、点面灯。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这一天,全国各地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共同庆祝这个充满团圆和喜庆的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元宵节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来源:【海报新闻】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昊 日照报道2月2日晚,在山东日照莒县夏庄镇大荒村,宋玉霞和家人正在制作“面灯”。制作“面灯”需要先用面团做成各种形状,上锅蒸熟,然后在灯窝里插上灯芯,倒上植物油,将灯点亮。
近日,生活在沂蒙山区的人们开始捏制元宵面灯。元宵面灯以面粉为主料,人们将面粉用水和好后,依照喜欢的造型捏制而成,顶部留有凹槽,待蒸熟后插芯倒油。正月十五晚上,人们把面灯点亮,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元宵节“送灯”是海阳老一辈的传统,这个“灯”就是豆面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点燃豆面灯送到祖茔,或者摆在场院、窗台、粮囤、水缸、门口等处,寄托对五谷丰登、鱼虾满仓、吉祥安康的祈盼。别看李秀英今年已经70多岁,但是她心灵手巧,做出来的豆面灯活灵活现、远近闻名。
2月11日,在临沂市郯城县泉源镇集东村,人们聚集在一起制作“面灯”,以加深对传统节日元宵节的认识,感受元宵节欢乐、喜庆、祥和的气氛。当地有正月十五蒸“面灯”的习俗,蒸“面灯”需要先用面团做成各种形状,上锅蒸熟,然后在灯窝里插上灯芯,倒上植物油。
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三。走进青岛市即墨区田横镇南芦村农民70岁的宋玉芳家,正巧赶上她和老伴盘坐在炕头上精心制作豆面灯。威风凛凛的老虎、金光熠熠的彩凤、憨态可掬的大象,送福“萌蛇”、红彤彤的螃蟹、大虾、扇贝等多种当地特色海鲜……这些面塑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三。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田横镇南芦村70岁的宋玉芳家,她和老伴正坐在炕头上精心制作豆面灯。威风凛凛的老虎、金光熠熠的彩凤、憨态可掬的大象,送福“萌蛇”、红彤彤的螃蟹、大虾、扇贝等多种当地特色海鲜……这些面塑栩栩如生、惟妙惟肖。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三。
花灯节渔灯节,各有各的味儿“看了淄博花灯,这年才对味了!”2月11日晚,淄博玉黛湖风景区(以下简称“玉黛湖”),前来打卡2025中国·淄博花灯艺术节的游客熙熙攘攘。在游客王子怡看来,正月里全家人一起逛灯会、赏花灯是元宵节的专属仪式感。淄博制作花灯、举办花灯会的传统由来已久。
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佳节,又称灯节、元夕节、上元节,也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赏花灯、逛庙会、猜灯谜、闹元宵等一系列节俗活动,展现出元宵节作为民间盛会的热闹氛围与社交功能。与此同时,元宵节亦有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象征意义,承载着深厚的农耕文明印记。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宋祖锋 通讯员 张涛元宵节将至,青岛市即墨区田横镇南芦村的渔家人又开始忙碌起来。心灵手巧的妇女以豆面为原料,经过几十道工序,一个个造型各异、活灵活现的豆面灯呈现眼前。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天人们点亮面灯,或供奉在祠堂,或摆放在屋内,祈愿新的一年人寿年丰。
面灯有黍子面手工制作,水缸里放着鱼灯,鸡窝门口放着鸡灯……这些面灯用窗户纸搓灯捻,食用油做燃料,点完灯后,收拾起来,煎吃。小时候,每到正月十五晚上,满大街跑着去谁家偷面灯。所以家里点着面灯后,得看着,不小心就被偷走了。想想,满大街小伙伴们手里捧着偷来的面灯,也是元宵节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