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的民间艺人在表演国家级非遗“高跷走兽”。高跷走兽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由兽头、兽身和表演人员组成,表演时二人足踩高跷同演骑兽状,演员负重荷,按曲牌节拍行走。辅助配乐由锣鼓、花鼓等打击乐器组成。
1月19日,稷山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跷走兽第七代传承人王成林,同工人们一起制作高跷走兽。稷山高跷走兽是一种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民间传统艺术,被用于规模盛大的庙会祭祀仪式活动等。稷山走兽形象包括独角兽、貅狼、麒麟、鳌等。表演时,演员需要同走兽组合演绎。
9月21日晚,山西省第八次旅游发展大会暨第33届关公文化旅游节在运城解州关公文化广场开幕,稷山高跷走兽、稷山高台花鼓分别亮相开幕式第三篇章“忠义仁勇数关公”和第四篇章“大河由此向东流”,全面展示了我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雄伟风姿与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
图为制作完成的兽头。师傅为学生绑高跷。黄河新闻网运城讯(记者郝辰研)“高跷走兽包括独角兽、貅狼、麒麟……”在稷山县阳城村的墙壁上,一幅幅走兽画卷栩栩如生,这些画作以严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生动展现了高跷走兽的形象,配上文字解说,传递出古老文化的魅力。
高跷走兽演绎神话传说 2月17日,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的民间艺人在表演高跷走兽闹新春。高跷走兽是稷山县当地的一种传统民俗社火文化,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现有的阳城高跷走兽有独角兽、貅狼、麒麟、猫、黑狸虎、梅花鹿、貘等。
【来源:光明网】【书衣之美】高跷走兽是山西省稷山县传统舞蹈,盛行于清朝雍正初年,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由两人表演的连体高跷,将人与兽巧妙组合,造型有独角兽、梅花鹿、花狸虎、鳌、貘、麒麟等,通过对神话传说的演绎,表达着百姓祈盼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望。
运城晚报讯(记者 景斌)近日,CCTV-10《读书》栏目之“2023年度品牌出版社好书大赏”推荐了非遗绘本《高跷走兽》。节目中,希望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王琦分享了她们社出版的好书。她一共分享了四本书,分别是《慈江雨》《游过月亮河》《中国韵》《高跷走兽》。
高跷走兽里的“人文经济学”——稷山县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引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记者 李星星 带着远古气息的神兽,配合鼓乐踩出震天的气势,激昂地向观众走来……此刻,制兽工艺与舞蹈表演相融合,工艺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想象与写实合二为一。
①2月17日,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高跷走兽”闹新春。(栗卢建摄)②2月22日,永济市普救寺景区,各类民俗表演热闹非凡。(阮洋摄)③2月23日,阳城县11支农民代表队欢欢喜喜闹元宵。(马宏泰摄)④2月15日,舞狮队在舜帝陵景区进行“天塔舞狮”表演。
来源:【运城日报-运城新闻网】记者 杨红义 柴瑜竟秋霞楼醒目震撼的巨幅“丰”字撼人心魄,地道的稷山农民精彩上演高跷走兽和稷山拳板舞,开杆打枣让万亩枣园再现丰收景象……9月23日,以“后稷故里庆丰收,板枣之乡促振兴”为主题的2023·后稷农耕文化节在稷山县国家板枣公园开幕,来自中国
2023年是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之年,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和省委第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我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山西省文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将文艺工作融入山西发展大局,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按照“坚持一个遵循、推进两个转化、实施五项工程”的基本工作思路,积极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特在春节期间举办“镜头里的年味”图片展。
2024年12月16日,石家庄,在藁城区梅花镇屯头村一家宫灯生产厂,工人在制作宫灯。2025年,我们将迎来第一个“人类非遗版”春节——中国春节(Spring Festival)于12月4日申遗成功,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再次唤起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过春节是什么样子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答案。但是对于山西人而言,春节不仅仅是“回家团圆”的节日,也不仅仅是除夕夜餐桌上的年夜饭。春节,在山西人的字典里,是假期、是美食、是团聚,是北方人民“土气”却热闹的民俗活动、也是深藏在山西人血脉里的共同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