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晚上好。前不久,53岁的妈妈和女儿一同硕士毕业的消息吸引了许多关注,女儿一句“人生是旷野,这一步妈妈走了31年”,令不少人心有戚戚。与之对照,一则“大厂裸辞员工重返职场”的消息,则给想要“出走”的人们浇了盆冷水。
□戴瑄葶(广西大学)不少人眼里,申请延期毕业(以下简称“延毕”)常常与家庭变故、生理疾病,以及挂科、毕业设计不合格等学业问题挂钩,延毕的学生也容易被戴上“有色眼镜”看待。即便如此,仍有不少学生选择主动延毕。
来源:【海报新闻】海报新闻记者 孙佃潇 报道新态度,新业态,新机遇。从盛夏时节到岁末雪落,海报新闻《职观》栏目通过对话小众职业从业者,讲述小众职业背后的故事,已从破土萌芽生长出茁壮枝丫,不断解锁着那些不被定义的职场态度和职业观念。“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所谓「逆社会时钟」,指的是不再遵循「在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情」的社会预期,按照自己的时钟去生活——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小组里的帖子也能清晰地看出来,发声的更多是仍在「社会时钟」里挣扎、困顿、焦虑的人,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分享自己的「逆社会时钟」经历。
父母不止一次告诉我们:到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18岁上大学,22岁本科毕业,25岁硕士毕业,28岁结婚,30岁生小孩,35岁前生二胎……然后静静等待我们的孩子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我们仿佛陷入一个巨大的社会时钟内,大家都要拼命赛跑,过着非常“赶”的生活。
原标题:别再让大学生因跟不上“社会时钟”节奏而焦虑“从高考到上大学,再到读研,一路都挺顺利,现在却在找工作上被‘卡住’。”吴浩是南京某高校应届毕业生,他表示自己曾每一步都合上了“社会时钟”的节拍,但目前临近毕业,还没找到工作,让他有种“没跟上节奏”的感觉。
7岁上小学,保持优异成绩,18岁考985、211大学,22岁找一份体面、稳定、高收入、有前途的工作,建立优质人际网络,买房买车,有存款,25岁结婚找个好伴侣,然后生子,事业创高峰、名利双收,实现财富自由,让父母高枕无忧,与有荣焉。
罗子璇在舞蹈室练舞。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李真在健身房。2022年年初大雪后,王珂在哈佛大学怀德纳图书馆门前拍摄。社会是有时钟的。一些是显性的,写在条例里。比如6岁被准许进入小学,最低12岁应开始承担刑事责任,18岁无论你是否准备好,你都将在法律意义上成为一名成年人。
本周讨论角“社会时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我们个体生活节奏和方式的期望,它受到社会文化背景影响很大,很多年轻人承受着来自“社会时钟”的压力,一旦没有按照“社会时钟”走,身边的人就会来“催”,父母、朋友,甚至自己也会因为没有跟上“社会时钟”而产生焦虑感。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2024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赛博空间的时间流逝,最难将息。站在年末回望,这一年你过得好吗?年初立在朋友圈的flag,还有没有勇气回看?除了风雨兼程向远方,有没有发现近处的风景?今天,我们就从这里聊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