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好妆容、踩上高跷、踏着鼓点,身着大红色戏服的尹逊堂迎着风雪出场了。正月初十,济南市平阴县山头村高跷队时隔多年后重出“江湖”,上至六旬老翁,下至6岁孩童,在队伍中都能找到他们的身影。今年57岁的尹逊堂,既是高跷队的领队,又是省级非遗高跷项目的传承人。
但是高跷始终是一种具有风险的运动,再加上其在表演时通常需要加上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比如跳跃、翻跟斗等等,这也就从客观上限制了它能得以接受和传播的广度,那么长久以来,它是如何在众多民间运动中获得一席之地的呢?
高跷记忆去年元宵节,山东济南一个古老街道上,好几个摄像师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们等待的就是一年一度的西关高跷表演队。这支队伍了不得,受过专业的训练而且经常上各种节目,其中的表演者最大的55岁,最小的只有12岁。
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高跷,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形式,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在那长长的队伍里,踩高跷的人有各种扮相:扛着钉耙,两只耳朵煽达达的猪八戒;双手合十,眼睛微闭的唐僧;身着青衣、凶神恶煞的沙和尚……还有的头上戴着鸡、鸭、鹅的头盔,那晃晃悠悠的大头人,老太太叼着大烟袋,傻小子骑着小毛驴儿……看上一眼,仿佛见到了“妖魔鬼怪”……这支队伍,便是济南的踩
化好妆容、踩上高跷、踏着鼓点,身着大红色戏服的尹逊堂迎着风雪出场了。正月初十,济南市平阴县山头村高跷队时隔多年后重出“江湖”,上至六旬老翁,下至6岁孩童,在队伍中都能找到他们的身影。今年57岁的尹逊堂,既是高跷队的领队,又是省级非遗高跷项目的传承人。
齐鲁网·闪电新闻3月1日讯 踩高跷是流传在德州运河沿岸的一项非遗技艺,而小锅市高跷则尤为出名。家住小锅市的张皓翔虽然只有9岁,但他酷爱高跷,新学期伊始,他和父亲被邀请到学校展演高跷技艺,让传统高跷走进校园走上课堂,让德州的运河传统民间技艺传承发扬下去。
看踩高跷表演,是不少人心中的过年记忆,而济南有着一支两百年的高跷队——济南西关高跷队。锣鼓声响起来,表演者们脸上画着厚厚的妆容,身上穿着多彩的服装、脚上踩着高度不等的高跷缓缓步入表演场地,济南西关高跷队今年也如约开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