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河南平顶山2月10日电 (王宇)2月10日,中国农历正月十三,马街书会在河南宝丰如期开幕,吸引众多中外“戏粉”共赴麦田曲艺之约。马街书会,有“十三马街书会”之称,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新华社郑州2月10日电(记者袁月明、任卓如)正月十三,清晨。豫中平原的晨雾还未散尽,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马街村外的麦田里已人影攒动,化为一片曲艺的海洋。天穹为幕,大地作台,来自全国多地的千余名说书艺人负鼓携琴,以弦歌鼓点为号,赴一场已延续700余年的文化之约——马街书会。
新华社郑州2月10日电(记者袁月明、任卓如)正月十三,清晨。豫中平原的晨雾还未散尽,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马街村外的麦田里已人影攒动,化为一片曲艺的海洋。天穹为幕,大地作台,来自全国多地的千余名说书艺人负鼓携琴,以弦歌鼓点为号,赴一场已延续700余年的文化之约——马街书会。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海涛 通讯员 郭明远“邢老师,再来一段!”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五,春寒料峭,宝丰县张八桥镇敬老院室内却春意融融。邢玉秋老师正在表演《秦琼打擂》唱段,赢得了老人们的热烈掌声和欢呼声。
顶端新闻记者 孙超 黄亚芳 宋亚猛 实习生 张祎千人同唱,万人同台,时隔178天,平顶山市宝丰县迎来了马街书会常态化演出后的第一个正会。往年书会期间,到马街书会赶会的人总是屡创新高,但会期一过,日均游客会变得寥寥无几,曲艺传承、资源利用节点化等问题成了当地党委政府的“痼疾”。
新华社郑州2月10日电(记者袁月明、任卓如)正月十三,清晨。豫中平原的晨雾还未散尽,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马街村外的麦田里已人影攒动,化为一片曲艺的海洋。天穹为幕,大地作台,来自全国多地的千余名说书艺人负鼓携琴,以弦歌鼓点为号,赴一场已延续700余年的文化之约——马街书会。
张振营 | 文 商华鸽 | 图有一个村庄,每年都会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无数的镜头就会聚焦在这里。十几年来,先后有十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莅临视察,称这里的奇观为“宝丰文化现象”。几十个国家的民俗专家、记者、摄影爱好者云集与此,全国曲艺名家接踵赴会。
新华社郑州2月10日电(记者袁月明、任卓如)正月十三,清晨。豫中平原的晨雾还未散尽,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马街村外的麦田里已人影攒动,化为一片曲艺的海洋。天穹为幕,大地作台,来自全国多地的千余名说书艺人负鼓携琴,以弦歌鼓点为号,赴一场已延续700余年的文化之约——马街书会。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海涛 通讯员 巫鹏2月5日,从宝丰县委宣传部传来消息,2025年马街书会系列文化活动已经确定,请广大曲艺爱好者提前安排好时间,届时到场观看。宝丰马街书会是中华曲艺的一大盛观,有中国曲艺文化“活化石”之美誉,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新网河南新闻2月12日电 “正月十三是马街书会的正日,这一天,全国各地的艺人负鼓携琴来到这里,在麦田说书亮艺、以书会友……”2月8日,在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马街书会景区的中华曲艺展览馆内,来自山河路小学三年级四班的王希化身讲解员为游客进行讲解。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河南平顶山2月10日电 (王宇)2月10日,中国农历正月十三,马街书会在河南宝丰如期开幕,吸引众多中外“戏粉”共赴麦田曲艺之约。马街书会,有“十三马街书会”之称,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本报记者 张文豪2月10日,阳光明媚,64岁的刘秉利支好摊位,打起简板,唱起了拿手的河南坠子。蓝天为幕、麦田作台,不一会儿,他的小摊前便围满了听众。宝丰有相会,马街赏书琴。河南宝丰县马街村的百亩麦田,人头攒动、曲音不断。当日,2025年宝丰马街书会在这里如期响锣开腔。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前不久,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马街书会作为“年市、社火、庙会、灯会”等庆祝活动的特色举办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
2月28日,正月十三,宝丰县杨庄镇马街村应河两岸热闹异常。来自全国各地的1400多名曲艺艺人、约30万名观众云集于此,延续700余年、被誉为“中国曲艺史活化石”的马街书会精彩开锣。一大早,马街村周围的大路小道上,人流绵延不绝、长达数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