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期发生的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持续8年的安史之乱让唐朝人口减少了大约50%,带来了一百多年来最严重的战乱与灾难,包括杜甫在内的很多诗人都感慨安史之乱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为安禄山和史思明是叛臣贼子,在河北,当时有很多人称两人为“二圣”。
《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为安、史父子立祠堂,谓之四圣,且求为相;公元773年,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为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父子四人建立祠堂,称他们为四圣,并且向朝廷请求让自己出任宰相。
因为舆论都掌握在世家门阀手里,人家不会告诉你,安史之乱最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当时的阶层固化。当时关陇贵族垄断朝堂,一家独大,而寒门庶族的士人上升的通道被阻断,无奈只能远走河朔边塞,怂恿安禄山和史思明造反,打破政治上的阶层固化。
我们先略过偷羊贼,跳出来看看当时社会的大背景。起因是这样的:罪犯下班回家时,在路上看见一户人家的房门没关,而房间里正有一只肥肥的羊,罪犯脑海里马上浮现出夜晚喝着小酒,吃着烤羊的温馨场景,又看四下无人,就决定去偷这个羊,没想到在偷羊的过程中,羊叫了,羊叫后主人出来,罪犯被抓个正着,这个罪犯就是安禄山。
贞观二十二年(648),看着络绎不绝的来长安朝贡的队伍,唐太宗李世民志得意满,他对身边人说:当初汉武帝穷兵黩武,对匈奴用兵30年,导致天下疲敝,结果收效甚微,如今我以德治统御诸胡,令天下归心,四海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