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车早茶原创文章,作者刘威龙,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无视交规,横穿马路,这几乎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了。前几年这种行为还被戏称为“中国式过马路”。不过就在前不久,这个词又再一次因一位外籍男子的暴力行为而被人提起。2015年12月,南京一女子横穿马路时,被路过一骑摩托男子一脚踹倒。
外国男子也“路怒”行车途中起纠纷朝后方司机竖中指还撞了前方司机的车该外国男子被指当街打老婆其妻事后称是自己摔倒的目前,警方已经介入调查翰斯打阿玲南国都市报记者王小畅翻拍夹杂在一连串外语粗话里头,外国男子翰斯(化名)冲到后方的轿车司机董先生身旁叫骂,其妻子阿玲(化名)急忙下车劝阻,
据《爱尔兰时报》报道,“路怒症”促进了SUV在中国大卖。从驾驶的角度来看,如果有一个东西是中国一直期望的,那就是长轴距轿车。汽车制造商实际上已经为中国“量身定做”了一些车型,提供了较大的后座空间。在很长一段时间,长轴距轿车一直都在中国市场上稳赚不亏。
导语随着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的升温发酵,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不再仅仅是事件本身,而是发散到普遍的“路怒症”现象以及“中国式开车”上来。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老外是怎么看待成都女司机事件的呢?最近,一个名叫“老雷”、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对此事件发表了看法,说得有理有据、非常中肯。
外籍男子向被撞车主道歉双方和解 警方提醒司机自觉克服“路怒”翰斯打阿玲 南国都市报记者王小畅翻拍南国都市报6月13日讯(记者王小畅)13日,南国都市报报道了外籍男子翰斯(化名)“路怒”,与两车主发生纠纷后竟当街对妻子动手的事件。
雷克视频截图五一假期,成都女司机因屡次变道遭男司机当街暴打事件在五月搅动舆论漩涡。车、路、规章、道德等字眼在网友吐槽的字里行间频现。该不该?对不对?事件争论的剧情随着事件真相的逐一披露而跌宕起伏。此事件不单单在国内引起剧烈社会反响,连国外的网友也参与到争论中。
事件概述近日,在云南的一条繁忙道路上,两位司机的怒火一触即发。红衣男子和黑衣男子本是毫不相干的路人,却因行车问题陷入了一场激烈的争执。一开始,两人可能仅仅是因为一点小小的变道摩擦或者抢道行为,便瞬间点燃了心中的怒火。
盆友们!帮忙点个赞吧!!!终于明白外国人说中国人骂人像恶魔在低语了!有些技能确实是与生俱来的,尤其考虑到我们国家本就拥有极为丰富的语言体系。那些有过国外经历的人都会发现,他们语言比他们的食物都还匮乏!甚至留学生的的战斗力也是强的可怕!白人骂人也很脏的就是要翻译降低攻击力了!
贴身超车、随意变道、野蛮加塞,对于司机来说,这样的场景想必并不陌生。成都女司机遭暴打的事件,让不文明的马路文化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之前,网上流传着“中国式过马路”,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现在,“中国式开车”成了新的靶子。
据美国彭博新闻社5月27日报道,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在过去的15年里经历非常巨大的增长,但是“路怒”事件的情况频发,市场还远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此外,“路怒”事件发生次数的上升引起了一个有趣的效果,SUV(运动型多用途车)兴起,被视为车主出于自卫的考虑。
南朔5月24日17时52分,上海市内环高架近漕溪立交段两车碰撞,致其中一辆工程车骑跨在高架护栏上,未造成人员伤亡。经初步调查,涉事两车在行驶过程中存在互相“斗气”行为。目前,两车驾驶员已被警方控制,警方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作出严肃处理。
原标题:不要让“路怒”控制了方向盘5月24日晚高峰期间,上海内环路上,一辆蓝色奥迪车和一辆黄色工程车因为并线问题发生矛盾,随后冲突升级,两车碰撞,致黄色工程车险些坠落高架桥下。目前,两车驾驶员已被警方控制(据5月24日澎湃新闻)。
路怒在任何国家都很常见,但大多数人是“路怒” —— 在路上发怒,而不是“停怒” —— 在停车场发怒。放眼整个大温,列治文的奇葩开车、停车行为最惹人关注,有人专门在Facebook上设立了一个群组,名为Richmond Learns to Park and Drive。
19日周五晚高峰时段,南岸区海峡路上堵得水泄不通,这时候,司机们难免都有点儿烦躁。然而不管怎么堵,咱们都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不,两个司机因为车辆变道,互相骂起架来,最终演变为动手,其中一人还住进了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