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姓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以下是主要的几种:·一、源自姜姓。据《元和姓纂》及《万姓统谱》等所载,尚姓是姜太公的后裔,以祖名为氏。姜太公名尚,字子牙,是商末周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辅佐周武王,推翻了商王朝,被封于齐,是为齐太公。太公在周朝(https:// baike.baidu.
春节刚过,一档文化节目成了大家热议的焦点,它就是《典籍里的中国》。央视2021开年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节目选择了我国古代典籍《尚书》作为开篇,使这部并不为人熟知的经典,走入了大众的视野。一生护《书》传《书》的传奇人物伏生《尚书》究竟在讲什么?它因何位列“五经”之中?
今天起,《中国文化报》与“文旅中国”客户端联合以“钟文华”笔名,推出“文化学习理论心语”系列理论文章,结合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精神,贴近干部群众思想实际和社会热点,融会理论界新的研究成果,力求深入浅出阐述新时代新征程中文化建设的使命任务、根本宗旨、精神旗帜、历史根脉、世界眼光、前进动力、重大挑战、统筹方法和治理要义,敬请关注。
【读史札记】 “中人”是古代社会人际交往尤其是经济往来的必然产物,这一群体广泛存在于社会各领域,具体称谓数以百计,群体构成繁复多样,发挥着说合、见证、担保、调解的职能及作用。对于地方社会而言,中人群体不可或缺,并促成了社会诸领域交易的顺利进行及契约的形成。
缔·萦·衿·绱缔(dì),《说文》:“缔,结不解也。”“帝”意为“原初的”“原本的”;“糸”指丝线。缔的本义:最初的线结。比如,我们要把两根绳子合并成一股绳子,我们会先把两根绳子的头用打结的办法连在一起,然后把这个结头挂在墙钩上,再用互相反复缠绕的方式合并这两根绳子。
识人尤为第一,虚公最是难事。当事者往往以附己为贤,殊不知附己之中,便是辨人品一大题目。夫附我者,非必行贿也。我喜谀,则人以称颂为附。我恶谀,则人以弥缝为附。我有所喜,则人以荐引为附。我有所恶,则人以排挤为附。我有所欲行,则人以将顺为附。我有所好尚,则人以趋向为附。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称号,即尚父。所谓“尚父”,意思是值得尊敬的父辈。对于帝王而言,臣下再厉害,也是臣下,他们再年轻,也是天子,所以他们很少将“尚父”这个称号授予给臣下。纵观几千年的历史,只有四个人获得了这项殊荣,但其实还有两个人名不副实。
慎言其余 慎行其余这处题有“业振琅琊”的老屋,位于湖北洪港镇江源村。“琅琊”,便是我们熟悉的琅琊王氏。北宋时,琅琊王氏的一支,迁居到湖北洪港镇的茅田河一带,因而被称为“茅田王氏”,至今已有800多年。王氏祖屋中有一块“慎余”匾,和大多数牌匾的位置不同,这匾是朝内悬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