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1,苦雨终风也解晴2。颈联转入心境描写,“鲁叟”孔老夫子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言:“道不行,乘桴桴于海”,意思是大道在海内无法实现,那就乘个木筏子出海去,总有可行的地方既有无奈也有不懈。
对于苦难我本人是不愿意去讲述苦难这个话题的,印象里只有那些所谓的企业家、成功人士才喜欢站在聚光灯下对着大众讲述他们苦难故事,结果往往变成了歌颂苦难专场,完全抓不住重点,毫无借鉴价值,归因于苦难才造就了这一切,忽略了成功过程中的机遇巧合以及本就存在的背景资源,还不如好好讲讲自己是怎
中国古代的文人大家,苏轼大概是最特立独行的一个,没有之一。他愈挫愈勇,葆有豁朗达观的天性,直到终老之时仍然这样,《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这一首诗,苏轼就将自己的这一性格展现的一览无遗,淋漓尽致,令后人望其项背,令后人高山仰止。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宋〕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清 余集 苏文忠公遗像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藏公元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乘着一叶孤舟来到儋州,谪居儋州三年。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1月8日是大诗人苏轼的988岁生日!虽然他已经去世很久了,但他好像就在我们身边一样,一点也不觉得陌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苏轼像(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苏轼生活在宋代,是个特别厉害的人。
⇧点蓝色字关注“央视一套”“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苏轼年少成名,一生几经沉浮,却始终坚守信念。他开创豪放派词风,打破樊篱、革旧创新,留下千古传诵的名句。他是新派画家、美食发明家……面对困境,他始终乐观旷达,能居庙堂之高,也能桑野锄田。
北宋最接地气的“全才”网红苏东坡半世颠沛流离,一生诗情画意三起三落的仕途经历让他有机会走遍大宋江山即使被贬至海南,他也可以让日子极富烟火气尤其对美食,那真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也不禁发出“海南万里真吾乡”的感慨苏东坡“带货”的海南美食有哪些?他笔下的海南有多美?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才华横溢、雄心豪气,但一生坎坷异常,多次遭贬谪,还曾蹲过大牢,险些丢了性命。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艰难困苦转化为笔下的感悟哲思,写下《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定风波》、《望江南·超然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给无数身处逆境的后人带来慰藉和力量。
潮新闻 记者 李娇俨 人间烟火慰平生,风波雨里笑徐行。最近,一部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纪录片《定风波》,引发热议。这部纪录片以苏轼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体现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者情怀,突出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从政业绩,以及在诗词文赋、书法绘画等领域卓越的建树。
元符三年(1100)六月,流放海南三年的苏轼终于接到朝廷大赦的诏令,准备北返中原。谁料,准备渡海那天,终日风雨大作不能成行。入夜之后,天色忽然放晴。船夫说,不如趁此月夜渡海,苏轼仰天长笑,欣然登船。在茫茫琼州海峡,他抬起头看到了云散月明,看到了天容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