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雅迪来到上海,成为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交际专业的硕士生。留学期间,她常常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欣赏老屋的青砖黛瓦、参观历史文化博物馆……慢慢地,这个来自厄瓜多尔的姑娘爱上了神秘的东方文化。一次机会,雅迪受邀走进泗泾二小的面塑课堂,并体验了松江非遗——面塑制作技艺。
竹编制品不仅有实用价值,更有观赏价值,深受百姓喜爱。松江叶榭的竹编工艺历史悠久,代代相传。竹编制作出的生产工具精致耐用,生活用具丰富多彩,娱乐道具活灵活现。2013年,叶榭竹编工艺被列入松江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海外国语大学留学生叶力克来自哈萨克斯坦。
泗泾皮影戏继承了江南的皮影制作风格,轻雕镂而重彩绘,作为一门综合了音乐、美术、文学等多种形式的表演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诸多观众。来自摩洛哥的上海外国语大学留学生凯利尔说,早在中学时期,就在电脑上见过皮影戏,那咿咿呀呀的唱腔,勾起了他浓重的好奇心。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嘉兴1月16日电(黄彦君 王茹彤 王强)新春将至,年味渐浓。近日,来自巴基斯坦、斯洛伐克、日本、韩国、摩洛哥等国家的十多位在平国际友人,齐聚浙江省平湖市人才之家,体验制作传统非遗糕点——尺糕,感受浓浓“中国味”。“我需要筛多少粉?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螺洋街道水滨村举办“民俗非遗过端午”活动,外国留学生和当地村民一起划龙舟、打糍粑、包粽子、做香囊,在非遗活动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图为外国留学生和当地村民一起制作香囊。
外国友人在品尝山东特色面食“即墨鱼花”。张涛 摄外国友人在胶州会场欣赏当地特色工艺品。张孝鹏 摄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青岛启动仪式上邀请中外游客“来即墨古城过大年”。 张涛 摄外国友人体验山东“即墨大欧鸟笼”制作。张涛 摄中国古代武士服饰吸引外国友人。
2月11日农历正月十四,由山西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太原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太原市迎泽区政府承办的“我在山西过大年——在晋外国人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在太原举办。来自山西医科大学的20余名留学生体验了首个非遗“中国年”。
来源:人民日报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30日 第 18 版)“乌铜走银”是流传于云南民间的一种铜制工艺品加工工艺。这项工艺以乌铜为胎,雕刻出各种图案纹路,再熔化金或银填入其中。经过焊接与组装、打磨、捂黑等一系列加工环节,使得底铜变黑,而金银图案清晰分明。
来源:【看余杭】昨日上午,中国日报网邀请数名“发现余杭”(Discover Yuhang)海媒平台的外籍粉丝,参观良渚博物院、瓶窑老街、径山茶园等地,体验非遗手作和点茶乐趣,感受良渚文化大走廊深厚的历史底蕴。
文化有大美,自信以持之。武夷竹编、提线木偶、寻埔簪花、河北漆画、中华锦服……10月27日,在第二届世界汉学家大会活动的非遗展演中,精品云集,琳琅满目,各国友人近距离感受中国非遗民俗文化的技艺之美,领略文化意蕴。中外来宾品茗武夷岩茶,了解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
在春节成功申遗后的第一年,支付宝集福这一数字新年俗吸引了近6亿人参与;不少外国友人也在各地感受着中国浓浓的年味,赏美景品美食,消费热情高涨;“南来北往”旅游过年潮兴起,非遗体验、冰雪景点游、绿色循环消费等各种特色旅行方式层出不穷。
央视网消息:在免签范围扩大、入境签证便利化与首个“非遗版春节”的多重效应下,春节期间,入境游市场迎来明显增长。航旅纵横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前5天,超5500次航班载着全球各地的外国游客来过中国年,和上个春节同期相比增加1400多次航班。
来源:成都商报 因为一个年轻人,拥有百年历史的鹤鸣茶社变得更生动了。她是李小婉(本名李婉婉),自称“鹤鸣茶社社花”,也被戏称“鹤鸣外交大使”,精湛的茶艺总能吸引一连串着迷的外国人。互联网上,她的表演视频生动、搞怪,她本人性格泼辣又幽默,让非遗茶艺火到TikTok。
□谢滨璠 (广西大学)近日,一中国小伙在美国海底捞表演川剧变脸绝活,外国客人用手指触碰到表演者的脸的一瞬间,表演者脸上的蓝色脸谱突然变成“黑脸”,把外国客人瞬间惊成了“表情包”。这让不少网友表示看到了外国人“没见过世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