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络平台,出现了一些“不花钱将共享充电宝据为己有”的教程。其方法就是通过用户操作,让系统误以为订单交易失败,人工拨打客服电话,欺骗客服人员共享充电宝已经归还,从而让客服人员通过后台操作,让此次租赁不产生费用。
最近,杭州的陈大妈遇到了一件让她非常糟心的事。她收到了一条关于共享充电宝未归还的短信,短信里面说如果她不及时处理,会扣除相应的费用。并在短信最后面附带了一个看似官方的客服电话。当她联系客服时,对方声称她绑定了自动扣费服务,如果不及时取消,每月将扣除高额费用。
#长白时评#不久前,京津冀三地消费者协会组织发布了共享充电宝消费调查结果,有近六成受访者认为共享充电宝收费不合理。调查结果还显示,共享充电宝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充电宝容量不足、设备老旧故障多和充电速度慢等问题,归还过程中存在归还网点少、机柜无空位、归还地点不详细等情况。
出门在外,对于手机的“电量焦虑”成了不少人的通病。而共享充电宝广泛渗透在商场、餐厅、景区等公共场所,成为“电量卫士”解决人们的“燃眉之急”。但是,不少消费者却反映,共享充电宝广告多、充电慢、费用高、归还难等乱象频生,成了“套路满满”的“消费刺客”。
“明明已归还,但打开界面才发现,显示未归还,继续在扣费”“扣了我99元,也不知道是什么钱,充电宝的公司又一直联系不上……”近日,陆续有市民向12345政务服务热线投诉,自己租借共享充电宝遭遇不合理收费。
来源:法治日报 超1秒按半小时收费 捆绑销售暗藏陷阱 频繁弹窗诱导消费共享充电宝何以惹众怒□ 本报记者 韩丹东□ 本报见习记者 刘旭雨天津市的李先生最近出门旅游时因为手机没电,于是扫码租用了某景区内的“×借”共享充电宝。
充电宝老旧、部分共享充电宝导航地址与实际不符、超时1秒钟就要多收半个小时的费用……近日,京津冀三地消协组织对美团、怪兽、小电、街电、搜电、来电等6个品牌的60个租借机柜网点开展体验调查发现,部分品牌充电宝存在收费不合理、容量不足、充电速度慢、归还网点少等问题。
文丨赵一帆编辑丨赵磊已经是企业高管、比大部分人更懂商业逻辑的田泽明,也没有玩转共享充电宝的“门道”。成为代理商仅仅半年多,他决定跟随其他代理商们一起起诉这个品牌。共享充电宝,在许多人眼里曾是一门绝佳的生意——投入小,门槛低,回本快,不用维护,后期纯赚钱。
一边是,共享充电宝的收费越来越贵,被消费者吐槽“钱包刺客”;另一边则是,竞争白热化下的共享充电宝企业们,喊话创收越来越难,为了抢点位、拓营收,共享充电宝的代理生意也随着宣传进入公众视野。但,代理共享充电宝的生意,好做吗?近日,南都·湾财社记者收到市民丁先生的报料。
近日,有商家在网络上售卖“将共享充电宝据为己有”教程,甚至有商家称可以多次实施此行为,然后再将私占的共享充电宝售出“回本”。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商家宣称所谓教程,实际是利用了共享充电宝平台对客户的信任,并将其转换为系统漏洞,以此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