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川观新闻记者 宁宁“这是对团队的肯定和鼓励,我们深感荣幸,将再接再厉,期待实现更大的突破。”2月25日,获知研究成果入选2023年度四川十大科学进展,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邵振华-颜微研究团队负责人邵振华有些激动。
12月2日15点30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迎来了抑郁症治疗领域的突破治疗手段:在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的心境障碍临床诊疗中心病区内,一位有自杀意念的抑郁症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顺利接受了鼻喷雾剂盐酸艾司氯胺酮的“首喷”治疗。
全球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人工智能与精神疾病诊疗的结合正成为一个新的方向。近日,由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联合主办的“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研讨会在上海举办。
03:32“基于可变形骨架的化学信息学方法(FSCA)”为针对复杂精神疾病的药物开发开辟了一条新路径。视频来源:受访者 提供(03:32)精神疾病的发病机理异常复杂,症状表现千差万别。传统的单一靶点药物难以满足精神病患的需求。
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掌上春城讯2月20日,记者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昆医大附一院”)获悉,医院神经外二科和精神科联合成功为一例难治性强迫症患者开展了云南省首例双侧伏隔核-内囊前肢脑深部电刺激术。
人工智能技术对医学的促进作用正在进一步显现,尤其是在精神健康领域,AI未来的应用受到很大关注。日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举办了一场“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研讨会,全球顶尖高校研究人员分享了AI在精神疾病诊断等领域的最新应用。
原创文章,盗用必究由于精神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部分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效果仍然不理想,虽然新型抗精神症状药物不断问世,但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应用,人们发现药物、电休克等内科治疗方式并不能让所有的精神病人都获得病情缓解,甚至有一部分患者在长期服药的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大量的药物剂量也在一
10月28日,现代快报记者从南京医科大学获悉,该校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药学院联合团队在抗抑郁药物领域取得重大理论突破,并合成先导化合物,能克服现有抗抑郁药物的多个副作用,有望成为新一代抗抑郁药物的候选药物。
张大爷72岁,出现了明显的记忆力衰退,随着症状加重逐渐变得焦虑、烦躁,甚至出现了抑郁情绪,已无法正常生活。他先后就诊于精神科和神经科,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李阿姨今年60岁,确诊帕金森病已有两年,除了手抖等运动障碍症状还出现了长期的焦虑和抑郁,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长期以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一直是一个难题。据统计[1] ,约10%~15%的患者经历首次发病后可以痊愈,但更多患者可能进入迁延加重状态。其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停药——停药者的复发风险是持续用药者的5倍。
会议从“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研究前沿”、“人工智能助力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新进展”、“人工智能推进精神疾病诊疗新突破”等视角,邀请20多位中国、美国、德国的知名专家学者开展跨界探讨,超过34万人次观看了会议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