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7月1日,《军官军衔条例》正式通过施行。条例结合我军新时期建设特点,规定军官军衔设3等11级,即一级上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9月14日,军委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授予上将军官军衔仪式,17位高级军官被授予上将军衔。
在1955年,按照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军开始实行军衔制度,同年我军就进行了首次授军衔。在1955年授军衔的时候,我军的军衔分为了元帅、将官、校官、尉官等多个等级,而且从将官往下的每个等级都有大、上、中、少之分。
特级上将北伐胜利后,国民政府基本沿用了北洋政府的军衔制度,将将官分为上将、中将和少将三级。1935年3月颁布的新的军衔等级表,正式将国民革命军将官分为五级: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和少将。1935年3月30日《特级上将授任条例》中规定了国军最高军衔为特级上将。
众所周知,我军1955年首次实行军衔制时,曾设有大元帅、元帅、大将等高级军衔。1988年重新实行军衔制时,不设元帅、大将,最高军衔为一级上将,这是为什么?而仅仅过了不到6年又取消了一级上将,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上期文章解析了抗战时期侵华日军的军衔章和职务,那这期文章再来说一说抗战期间,国军方面的军衔章和职务。各级军衔章在上图中就可以看到,从最低的二等兵到最高的特级上将,总共有18个等级。其中兵分为3级、士官分为3级、准尉分为1级、尉官分为3级、校官分为3级、将官分为5级。
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的区别到底在哪?待遇又有何不同?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也着手推行军衔制度。经过一系列充分的准备,1955年9月27日下午5时,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军衔授予典礼,此次授衔的除了毛主席,还有10名元帅,10名大将、55名上将、175名中将和800余名少将。
本文著作权归《今日头条》东风小戚©所有,未经允许私自搬运或修改(转发除外),情节严重的,追究其民事赔偿责任和刑事责任,特此证明终于经过了这么多天,在广大粉丝朋友的千呼万唤之下,终于来了,相比以往的文章只展示军衔肩章,这一期,更是直观的展示军服、帽徽和肩章,全方位的一览这让老兵念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