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历史文脉,可远溯松江,上追华亭,但与近代上海关系最直接、最紧密的,老城厢当属其一。当城市日新月异,我们的家园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什么在变,什么没变?今晚22点于东方卫视“新纪实”时段播出的纪录片《老城厢 上海的家》把镜头对准上海旧城改造,留存历史,也记录下城市的更新。
来源:澎湃新闻 台风“普拉桑”9月19日21时45分前后在上海市奉贤区沿海二次登陆,登陆后对上海带来较严重的降雨影响。截至20日9时,浦东泥城和奉贤四团两个测站6小时累计雨量超过300毫米,分别打破浦东和奉贤历史纪录。
清道光二十年(1840 年)至 1949 年,上海从滨海县城发展成为中国特大城市,世界五大城市之一。其发展可分为清道光二十年至 1911 年的晚清与 1912~1949 年的民国两个时期。晚清时期,上海的发展分为 3 个阶段。一是开埠初期,即 19 世纪四五十年代。
文旅热度“旺起来”,传统文化“潮起来”。这个暑假,打卡博物馆成为上海的“顶流”风尚。一座城市掀起博物馆热,背后是公众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如何让博物馆持续充满魅力,则考验着管理者的用心。70后上海爷叔潘宗成是上海首家弄堂博物馆——西王花园弄堂博物馆的馆长。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坐落在普陀区志丹路和延长西路交界处的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周围居民区环抱,烟火袅袅,熙熙攘攘。这座宏伟又低调的地下水闸,见证了至少700年的上海历史:上海先民以高超智慧与勤劳双手,疏通了淤塞萎缩的吴淞江河道,成为宋元两朝最重要的地理成就之一。
晋朝的上海是一个渔村,那时捕鱼的工具被称为“扈”(后改称“沪”)。唐宋时期,上海已经发展成为繁荣的集镇和港口。元十五年(1278年)设立松江府。元二十九年(1292年),在松江府之下设置了上海县,这标志着上海建城的开始。宋末元初的黄道婆从海南带来了纺织技术。
上海是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中国的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根据历史资料记载,上海地区遭受过160余次地震袭击,下面来盘点一下上海地区几次较为明显的地震发生过程。1、1971年上海长江口地震1971年12月30日18时46分,在上海长江口发生了4.